AI套用創新「中試平台」搭建、知名龍頭企業總聚集、一流現代化國際化的法治創新……近年來,廈門市著力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在「花園城市」「生態之城」等老牌標簽背後,「軟體名城」「創新之城」等新標簽異軍突起。是什麽樣的力量推動了這一變化?「網聚新聲 追光前行」2024年網路全媒體廈門行采風團於11月26日至27日走進廈門市思明區和同安區,一探究竟。
科創賦能產業升級
近年來,廈門市中心城區思明區透過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深化「數實融合」改革、落實先進制造業倍增計劃、培育壯大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提高產業能階。軟體與資訊服務業是思明區的主導產業之一,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千億產業鏈群。
在園區的華為(廈門)開發者創新套用中心,記者透過華為開發者、開發者生態及雲展廳智慧汽車場景、地鐵智慧交通場景、智慧教育場景、智慧家居場景等情況,了解到該中心主要提供企業適配遷移、場景套用開發、人才培養、生態營運等「四位一體」服務,如更好地服務車場和車主、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提高醫護工作效率、增強醫院管理效能,以及實作航運通導產品的套用更簡捷更高效。
華為(廈門)開發者創新套用中心展示的智慧病房場景化解決方案。
今年3月,百度飛槳(廈門)人工智慧產業賦能中心入駐該軟體園,是福建省第一個AI產業賦能中心。據介紹,該中心將依托飛槳深度學習平台及文心大模型等核心技術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與轉型所需的算力、數據、生態等資源,建設本地AI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全面支持廈門產學研用各界低門檻、高效率地套用AI技術和資源,為廈門企業AI套用創新搭建「中試平台」。
總部經濟勢頭強勁
2020年起,廈門市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總部經濟發展,思明東部片區總部經濟、會展會議、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集聚發展勢頭強勁,是該區未來產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目前,已有一批知名企業將總部、研發中心落戶於此。
九牧創新中心展示的智慧適老化衛浴場景。南方網記者 朱文婷 攝
其中,在全球設有16個研發中心和15家高端數智燈塔工廠的九牧集團,便將集團創新中心落戶在該片區。該企業以數智衛浴為核心,集研發、制造、品牌、行銷、服務於一體,在業內首創5G工廠、零碳5G燈塔工廠、全球第一個綠色黑燈工廠。記者在創新中心展廳了解到該企業從1978年起的第一代傳統手工業產品至今天的高科技智慧化個人化產品,生動展示了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實踐。據最新統計數據,該集團品牌價值達1592.25億元,在業內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
瑞幸咖啡總部大樓同樣位於該片區。記者在該大樓展廳入口看到了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頒發的「2023年度納稅超3億元納稅特大戶」紀念牌。據介紹,該企業以先進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新零售模式,打破咖啡產業的舊模式,2023年年產值超240億元,全國數量現已超過2萬家。
法治護航營商環境
商業活動離不開法治,優質的法治和服務有利於營商環境的最佳化,進而有利於吸引國內國際商業主體到廈門開展商貿活動。據了解,思明區近年來持續加大最佳化營商環境力度,高效推進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範區建設,引入法務、泛法務機構67家,構建一流法治營商環境。
在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範區,記者了解到,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致力打造一流現代化國際化的法治創新平台和法律服務高地,經過3年的建設,已取得「法商融合服務進一步最佳化、糾紛解決體系加快完善、人才集聚態勢逐步形成、產業生態圈不斷豐富」等成效。
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範區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南方網記者 朱文婷 攝
廈門國際商事法庭副庭長王池表示,法務區是法治領域改革的「試驗田」。2022年9月掛牌成立的廈門國際商事法庭是福建首家、全國第四家、全國唯一設在經濟特區、承擔中央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的地方國際商事法庭;廈門涉外海事法庭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涉外海事案件專門審判庭,是法務區探索涉外法治的又一創新平台。「每個涉外案件的辦理,都會影響涉外司法公信力。」王池認為,今年4月釋出的廈門國際商事法庭協定管轄示範條款,展現了中國涉外審判的影響力與吸重力,更是為企業「出海」打了一劑「強心針」。
城中村改造煥新村居活力
在思明區東南部,有一片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城中村落——黃厝。記者走進黃厝塔頭社,發現鄉村道路整潔,路旁村居和公共建築均經過修整,呈現嶄新面貌。據當地基層黨組織負責人介紹,一年前,塔頭社街道上還是纜線雜亂如蜘蛛網,經過整改,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最佳化,也有利於村民借當地發展旅遊經濟的東風開展經營活動。
黃厝塔頭社「知青樓」。主辦方供圖
雁塔文化、科甲文化、海絲文化、海防文化……塔頭社享有「廈門海絲第一村」的美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經過修繕的知青樓、「黃厝大隊部廣場」舊貌換新顏。除了居住品質提升,這裏的人居生活也在煥發新活力。塔頭社因地制宜實施吸引台胞到當地居住、就學、就業、創業的措施,建有采取「公益+商業」「大陸青年+台灣青年」營運模式的台胞驛站,定期舉辦聯誼活動以幫助台胞融入當地生活;據介紹,塔頭社今年還承辦了山海藝術季、兩岸(廈門)曬書節、廈門城市設計周塔頭會場等多場特色活動。
農業+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位於同安區五顯鎮竹壩華僑農場,20世紀60年代以來陸續安置了來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八個國家的歸僑僑眷,六十余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帶有南洋文化元素的鄉村風貌。如今,在這個距離廈門市中心近50公裏的鄉村已發展為集農業生態產業和南洋風情旅遊產業結合的大型風景旅遊區。
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是福建省內唯一以種子種苗為核心的台灣農民創業園,是集育種、研發、展銷研學等多功能新型農業產業融合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綜合體。截至目前,入駐園區的種子種苗企業22家、台資農業企業30家,去年新增入駐7家台資企業,累計引進台灣農業優良品種300多個、台灣先進種養殖技術50多項。
百利公司的嫁接工作間,工人們正在進行嫁接操作。南方網記者 朱文婷 攝
「我們的目標是讓農民的收入增加。」在溫室大棚裏,蔬菜種業企業百利控股公司的技術總監、台胞曾明寶拿起一株嫁接瓜苗,面對采風團鄭重地介紹,「這是插接苗,之所以要使用嫁接技術,是為了使作物更抗病的同時口感更好。這裏面沒有什麽高深技術,農業就是把最簡單的事做好。」但曾明寶口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並沒有記者想象中簡單。跟隨曾明寶的腳步,采風團進入了嫁接工作間,觀摩流水線上的工人們手中細致的嫁接操作,雖然步驟並不復雜,但每天重復成百上千次且要保證每一棵苗都嫁接好、都能成活,才是這一操作的關鍵,需要耗費極大的耐心和眼力。
在農場園區內的同安竹壩國際藝術生活社群,以舊民居作為駐地藝術家空間,舉辦各類主題藝術展,共建「藝術村落」;前身是同安竹壩華僑農場大禮堂的竹壩歸僑史跡館,經過修繕後,透過展出當地歸僑歷史和華僑農場建設過程的資料,帶領遊客了解當地歷史文化以及新時代歸僑僑眷愛國愛鄉、同心築夢的生動畫卷。
同安竹壩歸僑史跡館。南方網記者 朱文婷 攝
「網聚新聲 追光前行」2024年網路全媒體廈門行於11月26日至27日舉行。活動由廈門市委網信辦主辦,思明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協辦。來自中央和有關省市網路媒體30余家單位、自媒體平台負責人和網路大V組成采風團共計60余人透過實地走訪人工智慧產業高地、知名企業總部、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範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示範區和同安竹壩華僑農場,全面感受廈門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法治建設先行、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新風貌新成效,實地見證廈門新跨越、切身感受廈門新活力。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