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超7000億元。日益壯大的產業規模推動人工智慧更廣泛地套用,從日常生活到工業制造,從傳統行業到新興產業,一個小小的「+」號,後面蘊藏著無限的可能。
「+」的深意
「人工智慧+」是指將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基礎性、驅動性的技術力量,與制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從而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結構變革。
「人工智慧+」的「+」就是「各行各業+各種套用場景」,即把人工智慧有效套用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可以讓每個人站在人工智慧肩膀上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成為更有競爭力、更具開拓精神的「新」人類。
技術人員在偵錯人形機器人
從套用端看,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套用人工智慧,無疑能推動生產力實作巨大飛躍,這是以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需求。從供給側看,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活躍,產業體系完備,具備支撐全行業套用人工智慧的良好基礎。
當前,在人工智慧領域,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作為一種重要技術分支,正逐漸展現出其巨大潛力和廣泛套用前景。它不僅僅處理和分析數據,還能夠根據學習的模式自主創作內容。簡單來說,AIGC可以透過大量的數據和演算法訓練,生成文本、影像、視訊,甚至是音樂等形式的內容。它的出現,大幅提升了創作效率,並且在某些領域已經展現出媲美甚至超越人類創作的能力。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使用者規模已突破2.5億。
「+」的場景
「人工智慧+」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而是一個化學反應,甚至是「核反應」。一方面這種先進生產力和行業結合,本身就能提高各行業的效率;另一方面這樣的結合也會為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創造巨大市場空間。
AI+制造。在制造業領域,人工智慧正在加速推動智慧制造的發展。從市場調研開始,透過智慧演算法對關鍵數據進行「快分析」,短時間內送出行業關鍵資訊報告,讓企業行動跟上AI時代。透過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加快新產品研發,縮短代差,比如像AlphaFold這樣的技術,可以使一些新藥物研發時間從10年起步縮短到1年內完成。同時,AI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改善了產品品質。
AI+農業。在農業領域,人工智慧技術的套用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透過北鬥導航,運用物聯網、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對旋耕機、除草機、收割機等農機開展無人化改造,可以實作精準播種、施肥和收割,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透過分析氣象數據和作物生長數據,尤其是利用大模型開展異常災害天氣監測,幫助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透過無人機和遙感大數據對作物長勢、蟲害進行監測以及後期產量預測等,提前布局農產品生產銷售計劃,為農戶提供種植建議。
環衛智慧機器人在清掃街道
AI+教育。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的套用正推動實作個人化學習。當前已經在智慧教學系統、智慧課堂、虛擬助教、個人化學習平台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實踐,能夠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和能力,提供客製化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輔導,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在情境創設與人機互動等方面的優勢,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難點和知識盲區,最佳化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AI+醫療。在醫療領域,人工智慧正在改變疾病診斷、治療方案、患者監護和藥物研發等多個方面。透過智慧生成內容技術中間模態數據,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疾病。比如,AI在皮膚癌的診斷上已達到與經驗豐富的皮膚科醫生相媲美的準確率。透過AI輔助診療可以大大節省醫患時間,提升患者就診體驗,節約就醫成本。AI智慧門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紛紛落地醫療,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加普惠。透過AI大數據量化表征中醫理論,形成數位處方,結合整合醫學形成更加精準的智慧中醫。
AI+交通。在交通運輸領域,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是人工智慧+的顯著成果。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智慧航運系統正在逐步實作,這些技術有望極大提高營運效率,減少事故發生率。同時,智慧管理系統能夠透過即時數據分析,最佳化交通流量,緩解擁堵問題。
「+」的策略
豐富的科教資源,是陜西發展人工智慧的底氣和優勢。統計數據顯示,我省人工智慧及其相關領域科研人員數量近1.3萬人,擁有省部級及以上相關研發平台 80余家,累計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30余項。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西安天和防務、華為西安研究所、中興通訊等企業合作,正在智慧骨骼機器人、人工智慧平台、智慧終端平台技術等關鍵領域開展研究與技術開發。同時,依托秦創原,無人機遠端排程巡查平台、CFD核心求解器、3D相機、智慧載人遊船……涉及多行業的人工智慧產品被成功孵化。
作為陜西省重點發展的34條產業鏈之一,人工智慧產業鏈產值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是我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人工智慧產業在基礎設施、算力供給、數據供應、模型研發和場景套用等領域均處於第一梯隊,具有深厚產業基礎和較大發展潛力,但在產業氛圍和產業整體驅動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產業新浪潮,誰能搶先一步誰就能夠掌握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權,這就需要既有決心、有力度,更要有方法、有速度。
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快速行動、主動出擊,搶占數位能源產業、數位航空工業和智慧芯片等領域發展制高點。依靠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技術,積極探索各領域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各行各業落地套用。比如,在制造業中,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作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慧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在醫療領域,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作醫療服務智慧化,提高醫療效率和服務品質;在交通領域,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作交通管理智慧化,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屆全球人工智慧峰會開幕式現場
建設完善重大創新平台。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布局一批前沿方向,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核心產業鏈條,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新集群,塑造一批示範深度融合場景,營造一流發展環境。圍繞智慧能源、智慧制造、智慧文旅、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重點套用領域,加快建設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地。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先進阿秒雷射、電磁驅動融合、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設執行,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強大基礎設施支持。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支持。目前,北京人工智慧產業從業人員規模在全國排名第一,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相關企業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上海積極推動一系列人才專項政策,例如設立「東方矽谷」等人才計劃,提供包括創業資助、購房補貼、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工智慧人才。我們應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強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打造一支高水平人工智慧人才隊伍,為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加強對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陜從事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套用。
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依托秦創原建立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加強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推動人工智慧技術不斷創新突破。
賦能企業轉型升級。智慧制造領域,我省以工業智慧技術為核心,以智慧機器人為載體,形成了法士特、比亞迪等具有代表性的智慧生產線;智慧能源方面,形成了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綜合套用的「智慧礦井」和「智慧工業園區」;智慧駕駛方面,自動駕駛小巴2022年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上線執行,無人駕駛遊船也在西安城墻的護城河上承載著遊客泛舟遊湖;智慧系統方面,已在曹家灘煤礦、榆林機場等實作落地套用。應在交通運輸、城市治理、人居生活、智慧商業等日常生活場景中,深入推行人工智慧技術。積極實施「人工智慧+」標誌性計畫,大力推進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攻關、平台建設、人才培養、生態營造等工作,積極開展未來產業、前沿創新技術布局和資源配置,著力催生「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增材制造+」等一大批產業新業態。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