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單月電信業務收入和電信業務量下降
作者/ IT時報記者 錢立富
編輯/ 錢立富 孫妍
7月23日,工信部披露了今年上半年通訊業經濟執行情況。總體來看,國內通訊行業執行基本平穩。但從披露的一些關鍵數據來看, 整個行業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拐點」也許已經出現。
今年上半年,國內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增幅較去年及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下滑,而且明顯落後於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單從今年6月份的數據來看,情況更加嚴重,國內電信業務收入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出現了負增長。
「這不是偶然,而是顯示未來趨勢的訊號」,電信行業獨立分析師付亮說道。造成目前巨大壓力的因素主要在兩點, 一是新興業務對行業收入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二是「5G發展目前還處於瓶頸期,拉動力不足」 。
電信業「量收」負增長
過去多年,電信行業收入增速保持著高於GDP增速的節奏,在支撐經濟社會開發中發揮著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
但進入2024年,情況發生變化。電信業收入增幅不僅落後於GDP增速,而且增速不斷在下降。
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到今年一季度,電信業收入增幅下滑至4.5%,到今年上半年,增幅進一步下滑至3%,「失速」較為明顯。
而從月度數據來看,情況似乎更糟。經過計算,今年6月,當月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554億元,去年6月則為1563億元。也就是說,今年6月當月,電信業務收入同比減少了9億元,同比約下降0.6%。
從6月份數據來看,資訊通訊行業所面臨的不僅是收入增幅下滑那樣簡單,而是開始出現收入負增長,情況發生了逆轉。
從另一關鍵指標——電信業務總量來看,也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電信業務總量雖然仍保持著兩位數增速,但是增速逐月降低,2023年1月~12月同比增速為16.8%,今年1月~6月則下滑至11.1%。而從今年6月單月情況來看,電信業務總量1547億元,相比去年6月(1576億元)同樣出現負增長,減少了29億元。
新興業務動力減弱
電信業收入罕見出現負增長,這是「偶然事件」還是長期趨勢的「訊號」?在付亮看來,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之所以出現電信業務收入負增長,一大因素在於新興業務對電信業收入增長的拉動力明顯減弱。
新興業務收入高速增長,是過去幾年推動電信業務收入快速增長、跑贏GDP增速的最大「功臣」。「以前,新興業務收入為電信業貢獻了60%甚至更多的收入增長」,付亮說道。
以2022年為例,新興業務收入達到3072億元,比上年增長32.4%,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增長5.1個百分點。根據計算,2022年電信業務收入增量為1171億元,其中,新興業務板塊增量收入為700億元,在電信業務增量收入中的占比高達60%。
2023年,新興業務收入增幅則從上年32.4%回落至19.1%。新興業務板塊增量收入已經從上年的700億元,降低至504億元。
進入2024年後,新興業務收入增速進一步下滑,從2023年19%左右的增速「斷崖式」下降至11%左右。具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新興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4%。與此同時,新興業務對整體收入增長的拉動作用也不斷削弱, 2024年上半年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增長2.7個百分點 。
在付亮看來,新興業務收入增幅下降、對行業收入增長的拉動力減弱,原因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經歷了前幾年高速增長,基數越來越高;二是因為外部大環境,企業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5G流量業務收入下滑
造成電信行業增收壓力加大,甚至在6月份出現收入負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在於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
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是整個行業的「基本盤」,2019年時,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收入占整體收入的比重是46.6%,達到頂峰。此後,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板塊猶如「王小二過年」,從「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然後又從「低速增長」轉為「小幅回落」。
2023年,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0.9%。從2024年上半年情況來看,收入下降振幅擴大,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3%。與此同時,行動資料流量業務收入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進一步下滑至36.7%,和巔峰期相比,占比相差了近10個百分點。
付亮認為,造成這種狀況,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目前5G發展處於瓶頸期,「這個瓶頸期並不是說從5G升級到5G-A就能打破,而是要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麽還有不少人不願意用5G。」
現在遇到的一個現象就是,使用者流量使用水平增長不明顯。去年12月,移動使用者的月戶均流量(DOU)達18.93GB/戶,進入2024年,還沒有一個月份的DOU達到去年12月份的水平。
「 通訊行業需要回答一個問題,5G比4G優質在哪裏? 不能再去比較5G網路下載一部電影比4G快多少,而是要站在套用和場景的角度,真正得到使用者認可。」付亮說道。他認為,電信業者應該在服務方面做出調整,比如套餐的門檻和權益內容。
從另外一個指標來看,中國的行動電話普及率已到達比較高的水平,至今年6月底達到125.4部/百人,上海則達到190.7部/百人,北京為187.2部/百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行業不能再簡單追求使用者增長,而是針對可穿戴裝置等新型通訊需求的增加,尋找更加精細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方式。」付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