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就是深耕本土化。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拉斯維加斯,美國著名賭城。
除了賭城,它其實還是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風向標,這裏發生的事情,足以改變世界產業格局。
2006年,三星在這裏釋出了劃時代的大尺寸液晶電視,驚艷世界。
此後,統治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幾十年的索尼,黯然消退,三星取而代之。
二十年後,TCL在這裏釋出了同樣劃時代的產品。
【越站越高】
讓三星站上世界之巔的,是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這裏是全球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展,也是展示世界前沿科技的大舞台,被譽為科技界的春晚。
過去三十年,這裏上演了龍爭虎鬥,索尼、三星、LG等日韓巨頭,你方唱罷我登場。
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格局,也在這種巨頭的輪換中更叠。
CES也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2025年CES,吸引了來自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0多家參展商,創歷年之最。三星、LG強勢依舊, 只是多了一個強勁的中國對手——TCL。
本屆CES,TCL以2342平方米展台面積,成為 參展面積最大的中國品牌,而且在主展場就挨著三星,與國際大品牌同台競技。
回想1991年,TCL首次參展時,展台面積僅有9平方米,幾乎無人關註。
鬥轉星移的,不止參展規模,還有產品和受關註度。
過去幾十年,顯示產業一直由日韓巨頭引領,從夏普液晶電視到三星OLED,中國企業只能跟隨、模仿。
但這種格局,在近幾年不斷被覆寫。
Mini LED是目前全球高端大尺寸電視的主流技術之一。
TCL早在2016年便開始布局,並在全球率先量產了Mini LED電視。此後, TCL一直是全球Mini LED技術的引領者。
本次亮相CES的全新一代QD Mini LED電視X11K,以最強萬級分區技術,將Mini LED電視畫質提升至行業新高度。
X11K還搭載TCL自研伏羲AI大模型,為使用者帶來更加智慧的互動體驗。
115吋QM891G,更是突破行業內最大Mini LED電視量產尺寸的限制,讓眾多老外看了大呼過癮。
不僅Mini LED,在三星、LG最擅長的OLED上,TCL也正在打破壟斷。
過去,傳統OLED采用蒸鍍技術,不但成本高、大尺寸化困難,整個產業鏈從裝置到材料還都掌控在日韓廠商手中。
TCL換道超車,以印刷OLED技術,解決了蒸鍍OLED的諸多弊端,讓大尺寸OLED可以像印刷報紙一樣,低成本地生產。
本次CES上, TCL展示了全球首款量產的印刷OLED專顯屏。
目前,該產品已經用在醫用影像裝置上,未來將拓展至手機、電視、可穿戴裝置等領域,套用前景廣泛。
TCL在顯示技術上的創新,打破了過去幾十年,全球高端彩電市場由日韓壟斷的格局。
來自市場研究公司Omdia的數據顯示: 2024年第二季度,TCL超大尺寸高端電視(80英寸以上)出貨量,首次超過三星。
對此,有外媒評價道:這是中國制造的又一次勝利。
除了Mini LED、印刷OLED,本次CES上,TCL還帶來了電競屏、雷鳥智慧AR眼鏡,以及全球首款分體式AI陪伴機器人、TENET洗護機器人等25大品類的前沿產品。
新技術改變全球消費電子產業,也給TCL這樣的中國品牌帶來重新洗牌的機會。
2025年CES上,我們能明顯感受到這種格局的變化。
不僅是展台面積從9平方米擴大到2342平方米,更重要的是, 中國品牌在CES這樣的世界舞台上,越站越高。
過去,中國企業每年參展,但其產品大多數時候,被視為三星、LG、索尼等日韓高端品牌的廉價替代品。
而現在,TCL等中國企業以前沿技術和創新產品,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震撼。中國品牌不再是廉價代名詞,而是:
在世界舞台上,可以比肩國際大品牌的存在。
【越紮越深】
到海外去,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尋找增量!
1990年,第一次以參觀者身份,參加美國CES展的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但這在當時,也僅僅只能是感慨。
在所有海外市場中,北美是全球品牌必爭的高地。這裏競爭激烈,渠道、品牌、技術生態交織,多方賽局復雜。
尤其三星、LG等品牌在美國根深蒂固,想在這裏立足談何容易。
事實上,直到14年後的2004年,TCL才透過收購法國湯姆遜第一次打入美國市場,又過了六年,才開始經營TCL自營品牌。
真正在美國市場上取得突破,已經是2018年的事。
那一年,TCL超過南韓LG,電視銷量幹到 全美第二。 之後,又憑借大屏高端突破策略,拿下 98吋電視北美第一。
這表面上看是產品的成功,但背後離不開: TCL十幾年紮根美國本土化,從研發、生產到渠道、行銷等全產業鏈的布局和支撐。
從2011年開始,TCL抓住機會,與美國各大零售商合作。
到了2017年,它已進入亞馬遜、沃爾瑪、Costco等美國六大零售渠道,實作主流渠道的全覆蓋。
為了更好地服務美國消費者,TCL還透過收購、改造、擴建等方式,在墨西哥打造了MOKA和MASA兩大工廠。
同時,在矽谷建立研發中心,聚焦人工智慧和最前沿的顯示技術。
今年CES期間,李東生出訪第一站就是到美國公司總部了解業務情況。
「過去幾年中美貿易關系復雜嚴峻,對業務沖擊很大,經過全球供應鏈重組,TCL美國業務恢復增長。」
2024年,TCL美國營收增長了20%,產品結構也進一步最佳化,拿下90吋以上大尺寸高端產品市場第一。
對此,李東生表示:
「北美團隊士氣很高,重塑供應鏈和最佳化產品結構後,有信心今年再實作30%的增長。」
中國企業出海,在過去幾十年,大多是簡單的代工或者賣產品模式,貨雖然賣出去了,但在當地沒有任何根基。
相比之下,TCL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它選擇在海外紮根,把來自中國的種子,送到更遠的地方生根、發芽、成長,並在不斷地沈澱中,越紮越深。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李東生說, 「只有紮根當地,競爭力才是紮實的。」
在這個過程中,TCL並不滿足於在當地做一個打螺絲的工廠,而是努力融入本地,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夥伴,共同發展。
TCL的這種認識,最早來自越南。
1999年,TCL第一次出海就遭遇大麻煩。在越南,由於人生地不熟,遲遲打不開市場,連續虧損18個月。
痛定思痛的TCL,反復研究了當地環境和使用者需求,針對越南雷雨天氣多,推出了具有防雷功能且訊號接收更好的產品,結果大獲成功。
以此為基礎,TCL在越南平陽和廣寧,建起了三座本土化工廠。
李東生後來回憶,越南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出海不是一錘子買賣,企業在海外落地生根要靠長期積累與反復磨合,本土化不是口號,而是要在產品、團隊、供應鏈各個環節紮實推進。
以越南為始點,過去25年,TCL在全球布局了46個研發中心、38個制造基地,用堅持換來產業鏈的落地生根。
光是布局產業還不夠,要想真正紮根本土化,還要在文化與消費心理上打動使用者。
在北美市場上,TCL透過贊助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迅速拉近了與美國民眾的距離,提升了品牌形象。
橄欖球是美國人最喜愛的運動之一,其地位跟桌球在中國一樣。
當TCL成為NFL官方合作夥伴,與球隊、明星、觀眾互動,與社群互動公益,它不再是一個外來品牌,而是融入了美國主流文化。
這種本土化行銷,一直是TCL拉近與全球消費者距離的法寶。
在歐洲,TCL簽約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五支冠軍球隊。在南美,TCL連續三次贊助了美洲杯。
紮根本土化,最深入的方式就是, 與當地人交朋友。
從2006年起,TCL推出海鷹計劃,向全球各地輸送了1萬名人才,他們努力融入當地文化和風俗,與當地人並肩作戰。
數年前,墨西哥連續遭遇地震。
關鍵時刻,為了處理供應鏈遺留問題,7名中國外派員工與當地夥伴,冒著余震的危險,連續工作到深夜。
李東生自己,也同全球主要合作夥伴,保持著深厚友誼,經常坐飛機滿世界跑,拜訪各地的老朋友。
無論產業鏈本土化,還是與當地人交朋友,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相比簡單的賣產品模式,它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資源和精力,一城一池去經營,但好處也顯而易見。
與當地水乳交融的關系,不僅讓TCL對全球消費者的需求洞察敏銳, 也使其在動蕩的產業格局中,多了一份韌性。
2018年以來,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遭遇了各種貿易壁壘。
但本土化越紮越深的TCL卻在這輪風暴中,逆勢生長, 過去5年,海外營收從590億元增長到1253億元。
【越創越新】
全球化並非坦途,也會經歷波折,有時候甚至是驚濤駭浪。
2004年,TCL就遭遇了這樣一場風暴。
那一年,TCL收購了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本想借此開拓海外市場,誰知剛收購沒多久,湯姆遜彩電業務就急轉直下,連續兩年巨額虧損。
至暗時刻,李東生承受了巨大壓力。為了脫困,他想盡一切辦法。
盡管這次並購,在當時被認為是失敗的,但20年後回頭再看,它的價值卻越發凸顯。 因為這次收購,TCL獲得了構建全球化行銷和供應鏈體系的能力。
這是TCL今天龐大的全球化體系的起點。
「我們嗆了一口水,但也由此學會了遊泳。」 李東生說。
除了全球化體系,這次收購還讓TCL意識到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收購法國湯姆遜,恰好趕上彩電技術從CRT轉向平板顯示,盡管湯姆遜彩電也有很強的背投技術,但最終輸給了液晶路線。
TCL對這一轉換預估不足,也導致了當時被動的局面。
這突如其來的技術變革,讓TCL意識到: 必須向上遊進軍,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掌握產業主動權。
2005年7月,在並購最艱難的時刻,TCL工業研究院在深圳成立。
這個研究院只是一個始點,它寄托著TCL對於核心技術的渴望,首先就是在液晶顯示上的突破。
從2007年開始,TCL投入巨資,進軍液晶面板行業,並以TCL華星為抓手,布局上遊產業鏈。
緊接著,又在Min LED、印刷OLED等新興顯示技術上,不斷引領行業, 扭轉了過去中國企業依賴日韓技術的被動局面,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
過去六年,TCL研發投入超過600億元,持續布局新興顯示、人工智慧等領域,並借助全球研發高地布局前瞻研究。
沒有這種長期的研發投入,TCL就不可能在美國CES等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
沒有上遊核心技術的根基,再多的海外工廠和銷售網路,TCL也很難在國際市場上與三星、LG等巨頭同台競技。
甚至,有可能在下一次重大技術切換中掉隊。
【尾聲】
李東生說,每到年終和新歲之交,他都會回顧企業的海外歷程,並思考未來方向。
在這些回顧中,2004年一定是他繞不開的時刻。
那一年,TCL因為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深陷泥沼。在接受采訪時,有記者曾經問李東生:「如果再來一次的話,還會做同樣的決定嗎?」
李東生沒有遲疑,果斷答道:
「還會。沒有一個世界級的制造企業不是跨國經營的。」
那時的李東生,已經意識到,中國企業如果不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尋找增量,就難以形成持續的綜合競爭力。
於是,才有了後來那句著名的話: 不出海,就出局!
在這個信念支撐下,從1999年在越南踏出國際化第一步開始,TCL用25年時間,書寫了自己的全球化征程,並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別人的出海之路。
這條路總結起來就四個字: 產業出海。
具體來講,TCL立足於技術研發、智慧制造和產業鏈優勢,在當地建設生產基地,與當地企業共建產業配套鏈條,培育當地產業生態,進而實作雙贏。
在這種模式下,TCL輸出的不僅是終端產品,更將中國制造的經驗和技術能力,融入當地工業體系。
過去25年,這種出海模式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將TCL的業務帶到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TCL也是中國制造走出去的一個縮影。
從簡單的出口貿易,到本土化制造,再到全球化產業鏈共建,從低價競爭到技術引領、品牌塑造,從C端產品出海到B端業務出海,中國企業在不斷向上生長。
2024年7月,李東生開始了一段全球之旅。
在這場行程超過4萬公裏的長途跋涉中,李東生的足跡踏遍美洲、歐洲和亞洲,這位TCL創始人、董事長,站在世界盡頭的烏斯懷亞燈塔感慨萬千。
在別人眼中,這裏或許是終點,但對TCL來講,這更像是下一個長周期航程的起點。
相比25年前的越南,今天的TCL有了更高起點,也具備在CES這樣的世界舞台上與三星同場競技的實力。
但同時,面對貿易摩擦等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企業也正迎來更艱巨的挑戰,同時也是產業升級的機會。
B端業務出海,就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
在李東生看來,與C端業務出海相比,B端業務出海未來將推動中國技術與標準出海,同時把核心能力留在國內,繼續爭取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未來,與C端業務出海相比,B端業務出海能夠更多地推動中國技術與標準出海,同時把核心能力留在國內,繼續保持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前路雖難,行則將至星辰大海。
在2025年CES開幕前,李東生再次表達了對全球市場的信心,並表示: 全球化是TCL最為亮眼的標簽!
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個標簽,更是一個全球化的樣本。
對中國更多的出海企業來講,TCL的全球化告訴我們:
只要深耕本土化、強化技術力,中國制造、中國創新就能在更寬廣的世界舞台上生根、開花、結果。
——END——
歡迎關註【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