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行業觀察|原生鴻蒙的兩場金融戰役

2025-01-11科技

金融行業受金融監管部門嚴苛的安全作業要求。 它的容錯率低,對安全性、智慧化要求高,是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高地

文 |吳俊宇

編輯|謝麗容

2019年華為被斷供安卓,鴻蒙手機作業系統被迫上線。當時,華為為保住數億使用者,不得不先讓鴻蒙「混血」相容安卓套用。

2023年之後,鴻蒙逐漸有了重起爐竈、擺脫安卓的底氣。當年華為Mate60系列釋出後,華為手機出貨量快速增長。華為2024年10月宣布,鴻蒙生態裝置(手機、平板、智慧屏、可穿戴裝置等)超過10億台。2024年10月,原生鴻蒙HarmonyOS NEXT(鴻蒙5.0)釋出,只能執行鴻蒙原生套用。它成為安卓、iOS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手機作業系統。

一款新作業系統要活下來,生態繁榮至關重要。金融是使用者剛需,更是生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金融行業,原生鴻蒙的「長征」在2021年甚至更早就開始了。鴻蒙2021年以來,在金融市場有兩場戰役: 一場是和500多家頭部金融機構共同落地原生鴻蒙,這場戰役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下一場戰役是和全國數千家中腰部金融機構做大原生鴻蒙生態,這是2025年後的重點。

華為終端雲全球生態發展與銷售部總裁寧勝藍2025年1月9日在鴻蒙生態金融行業論壇中提到,2021年甚至更早,一批金融機構就在和華為共同摸索如何建設鴻蒙生態。原生鴻蒙相比安卓、iOS的生態圈起步比較晚,但進步特別快。原生鴻蒙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已經初成體系。

在鴻蒙生態金融行業論壇對話環節,一位國有銀行IT負責人回憶,華為2021年之後組織多輪研討,鴻蒙未來不相容安卓後,要如何做大生態。最初他對此擔憂——從零開始適配原生鴻蒙成本不菲。疑慮最終被消除的原因是,原生鴻蒙會帶來新的流量、商業機會,還會帶來金融技術創新。

多位 融機構IT人士提到了願意接受原生鴻蒙的另一個關鍵原因:金融科技自主可控是國家金融安全的基石。原生鴻蒙作為國產化的手機作業系統,它的成熟需要行業、社會共同努力。

2022年,一批頭部金融機構開始預研如何開展鴻蒙原生套用適配。一家金融機構2023年8月就釋出了第一個測試版本。有金融機構高峰期投入了超過400人開發鴻蒙原生套用—— 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在原生鴻蒙正式釋出前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工作。

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釋出,微信、支付寶、抖音等國民級套用上架。當時,原生鴻蒙有了超過1.5萬個原生套用和元服務(元服務類似小程式的「輕套用」)。與此同時在金融行業,有超過800款金融套用及元服務上架原生鴻蒙套用市場。其中包括6家國有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中國共有12家股份制銀行),一批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一批頭部保險機構、證券公司。

對使用者來說,社交娛樂是剛需,金融理財也是剛需——原生鴻蒙已能滿足大部份使用者的投資理財、證券交易、保險理賠等需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金融行業受金融監管部門嚴苛的安全作業要求。它的容錯率低,對安全性、智慧化要求高,是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高地。

頭部金融機構已適配原生鴻蒙

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券商等機構)一直是數位化轉型排頭兵。尤其是頭部的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保險機構、券商,每年IT支出在營收中占比超過5%,這可能是一筆十億元、百億元級別的IT支出。

目前,包括6家國有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11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一批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中國人壽、平安等保險機構,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君弘證券等券商都已經適配鴻蒙原生套用。

面對原生鴻蒙,這些頭部金融機構並沒有一開始就「大幹快上」,而是經歷了一段觀望期——2021年,華為開始組織相關討論,了解金融市場的水溫。2022年,部份頭部金融機構的IT部門開始進行預研試水,挖掘其技術特性。2023年,鴻蒙原生套用全面啟動,金融機構真正開始大規模適配原生鴻蒙。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釋出後,套用市場就已經上架了500多款金融App。

和大部份互聯網公司適配原生鴻蒙通常優先考察投資報酬率不同,頭部金融機構對新技術極其敏感。它們在嘗試新技術時,安全考量甚至高於商業考量。因此,它們對原生鴻蒙甚至更加 積極主動。

從金融監管的視角來看,金融是國民經濟的 命脈。確保金融安全,也是確保國民經濟安全。中國金融行業資產規模龐大。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89.2萬億元。其中銀行行業機構總資產439.5萬億元,證券行業機構總資產14.6萬億元,保險行業機構總資產35.0萬億元。

如何讓百萬億資產安全執行? 中國金融行業目標是2027年之前全面信創(資訊科技套用創新,透過國產替代實作資訊科技自主可控)——也就是硬體(如芯片、伺服器等)、軟體(資料庫、ERP企業資源管理軟體、CRM客戶關系管理軟體等核心軟體)全面國產化。

中美科技賽局和貿易沖突的大背景下,芯片、軟體、作業系統斷供或將成為常態。金融機構軟硬體系統均在一步步國產化(信創),在極端情況下,這種方式可以避免IT系統被斷供或減少被攻擊。銀行App也是軟體信創的一環,因此一批頭部金融機構在快速適配原生鴻蒙。

上述國有銀行IT負責人的看法是,原生鴻蒙是國產化作業系統。這對擺脫國外作業系統依賴,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保障國家資訊保安有重要作用。

但如果只談信創和安全,原生鴻蒙很難真正被金融機構接受。一位軟體行業人士曾對我們表示,信創、國產替代不能簡單理解成政策導向。它最終要回歸市場規律——有競爭力的產品、技術才能真正活下來。

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說,華為手機使用者是值得挖掘的優質客戶。 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 2024年報告顯示,華為手機當年2月在中國活躍量2.81億台,5000元以上活躍機型占比48.7%,即1.37億台。高端手機的使用者往往也是金融機構重視的高凈值客群。他們的投資理財、證券交易、保險理賠需求旺盛。

另 一位國有銀行IT負責人在鴻蒙生態金融行業論壇圓桌對話上透露,他們的個人手機銀行客戶有20%是華為使用者。 對銀行來說,客戶在哪裏,服務就在哪裏。 他們為了客戶,也要加入鴻蒙生態。

原生鴻蒙也帶來了新的流量機會。 行動網際網路流量已見頂,所有App都在存量中找增量。安卓、iOS流量入口主要包括手機的App、負一屏、套用市場。隨著使用者時間碎片化,這些渠道獲取服務的效率在降低。為此,鴻蒙增加了桌面服務卡片、小藝智慧助手等觸達路徑更簡短、智慧的流量入口。套用和服務還能在超過10億台鴻蒙終端裝置(包括華為旗下手機、汽車、可穿戴裝置、智慧家居,第三方裝置)上流轉。

因此,一位頭部國有銀行IT部門負責人認為,鴻蒙不僅帶來了新增線上場景,更是「未來服務變革的新範式和系統級廣域流量的新戰場」。他進一步解釋,他們不會像原來一樣只盯著自己的MAU(月活躍使用者),而是會把心態放得更開,與鴻蒙和更多生態夥伴一起,實作流量互轉互通。

上述軟體行業人士認為,信創不僅是替換老的IT設施,還要升級新技術。很多國產系統更貼合中國商業環境和本土生態。金融機構一直期望借助技術創新提升智慧化水平——原生鴻蒙的原生智慧、原生安全特性受到一批頭部金融機構關註。

目前,原生鴻蒙正在和金融機構探索加油、充電、停車等場景的無感支付。小藝金融智慧理財顧問的一種發展可能是,聯合金融生態合作夥伴,即時推薦理財資訊、理財產品、理財咨詢等服務。服務卡片,讓手機銀行在手機桌面查詢智慧資訊、快速進入高頻業務,很多功能的使用頻率、曝光度會有提升。借助原生鴻蒙的新特性,一些銀行機構還利用小藝助手探索出「一句話轉賬」「網點智慧推薦」等創新功能。

在安全層面,一位華為技術人士提到,原生鴻蒙的套用都有官方簽名,每個程式碼都帶簽名,能防止套用被篡改。原生鴻蒙對套用許可權的控制和安全存取機制可以盡可能保護消費者私密數據。對金融機構來說,原生鴻蒙的安全網路攝影機、安全地理位置、裝置風控檢測等能力可以有效提升金融風控能力,減少金融欺詐。

針對上述安全特性,某國有大行軟體開發負責人認為,通常銀行App有完整的風控體系,這與鴻蒙的安全體系結合在一起時,可以形成更好的保障。

更多中腰部金融機構正在入場

想要做大鴻蒙在金融領域的生態,只有頭部金融機構的參與遠遠不夠。

因為中國金融機構數量眾多,甚至覆蓋城市、村鎮等「毛細血管」。截至2024年6月,中國共有4400多家銀行機構、340多家保險機構、140多家證券機構——合計約為5000家。不過,一些中長尾金融機構(如部份村鎮銀行、村鎮合作社等)目前沒有獨立App。 鴻蒙方面期望,2025年能夠拓展數千家中腰部的金融機構,進入到中國金融機構的毛細血管市場。

寧勝藍認為,生態建設是作業系統的關鍵一環。慢幹,幹不出一個作業系統。只有大幹、快幹,一鼓作氣,才能把作業系統和生態做到消費者易用、愛用、好用。

和寧勝藍的觀點類似,一位了解鴻蒙的IT產業人士曾直言,做好原生鴻蒙的視窗只有1年-2年。「如果現在不快速做這件事,未來做成的可能性會逐漸降低。缺乏緊迫性,合作夥伴就會進入猶豫和觀望期,最後這個生態一定會失敗。」

因此,華為采取了積極主動的策略——為吸引頭部金融機構加入鴻蒙生態,華為往往會派工程師駐廠支持。

上述國有大行軟體開發負責人提到,該銀行旗下App在適配原生鴻蒙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2024年5月華為專程安排工程師到現場聯合集中攻關兩個月,最終解決了適配問題。

這也是華為在其他行業推廣原生鴻蒙的常見做法。包括釘釘、飛書、金山辦公等一批軟體廠商,華為派駐了軟體工程師與之歷時數月進行聯合開發。

華為駐廠適配原生鴻蒙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這在生態普及早期是必要的,但後期需要逐漸依靠金融機構、第三方軟體開發商自己適配解決問題。因為, 一個健康的生態不能一直靠華為去主導,而是需要靠金融機構、第三方軟體開發商的自發力量逐漸做大。

一位IT產業人士認為,頭部金融機構IT支出充足,但中腰部、中長尾金融機構會精細考慮開發鴻蒙原生套用的成本。是否要適配原生鴻蒙版App涉及商業判斷。尤其是中長尾的金融機構會計算投資報酬率,開發並維護一套鴻蒙版本能帶來多大價值。

一位華為生態合作專家直言,生態不是華為一家能夠做成的,是需要靠來自中國、來自全球成百上千的開發者,以及千行萬業的開發者共同努力建設的。

生態做大,需要兩端共同努力。一方面,華為需要降低原生鴻蒙適配門檻,讓金融機構透過標準化、低成本的適配,實作一次開發、多端部署。這可以在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最大程度獲得流量收益。另一方面,第三方的軟體開發商、服務商能夠因為開發鴻蒙原生套用獲得真金白銀。

幾位已經適配原生鴻蒙的銀行IT人士對此提出了四點建議。其一,完善開發工具鏈,提供更好的程式碼檢測工具;其二,提供AI工具進行存量套用遷移和適配,減少適配時間和成本;其三,提供更多Demo(樣本)範例,降低開發者的學習、咨詢成本;其四,打造標桿性金融套用和場景,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示範。

為爭取更多開發者支持,降低鴻蒙原生套用開發門檻,華為正在提供一系列開發套件。華為每年還投入超過60億元激勵開發者。2019年,鴻蒙註冊開發者只有56萬。截至2024年10月,鴻蒙註冊開發者增長11倍至675萬。

事實上,已經有部份中小金融機構正在適配原生鴻蒙,而且取得了實質進展。

一家地方商業銀行2024年底曾釋出招投標公告——在現有安卓與iOS系統手機銀行功能的基礎上,再開發一款專為鴻蒙系統設計的手機銀行App。銀行機構還會開發一套三端相容的管理系統,實作安卓、蘋果及原生鴻蒙資源的統一排程與釋出,力求達成移動端作業系統全面覆蓋。一位軟體開發者表示,這套管理系統可以讓安卓、iOS、鴻蒙三端功能一致,最大程度降低未來的叠代、更新成本。

一家ISV(獨立軟體開發商)以188萬元中標了這一計畫。這家ISV在公告中表示,它們能夠提供開發、測試、營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支持元服務和鴻蒙原生App,能夠協助金融機構以低成本快速交付資金交易級鴻蒙原生金融服務。

一些ISV因為參與金融機構適配原生鴻蒙,取得了業績增長。 上述ISV僅在2024年9月,就接連中標了貴州、湖南、新疆、山東等多個地方商業銀行原生鴻蒙套用的開發計畫。上述軟體開發者認為,對大部份金融機構而言,不到200萬元的成本並不高,是可接受的。金融機構的原生鴻蒙適配需求正在啟用。

在原生鴻蒙第三方軟體開發商生態中,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神州資訊、科藍軟體等一批軟體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能夠低成本幫金融、政企機構適配原生鴻蒙。原生鴻蒙的生態良性迴圈正在逐步形成。

金融是其他政企機構的風向標?

目前,原生鴻蒙普及較快的兩個行業分別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公司希望獲得流量機遇,金融機構有更高的安全訴求。這兩個行業都擁有高IT支出投入,因此進展相對順利。

政企(如政府、電信、能源、交通、教育等行業)是鴻蒙目前亟待突破的領域。

2024年12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首屆鴻蒙生態大會曾宣布, 10萬個套用是原生鴻蒙滿足消費者的成熟標誌,未來半年到一年是鴻蒙原生套用上架沖刺階段。 徐直軍號召,政府機 構、企事業單位內部的工作套用也需要開發鴻蒙原生版,才能滿足政企工作人士的工作需求。希望更多政企社團組織能夠關註並加快把內部套用系統適配原生鴻蒙。

這意味著,鴻蒙下一步要覆蓋更多小眾、低頻但剛需的套用。尤其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內部工作套用,這些套用涉及辦公、財務、稅務、醫療、交通等領域。 大眾、高頻、常見的套用,決定了鴻蒙能否活下來;小眾、低頻但剛需的套用決定了鴻蒙未來能夠走多遠。

一些政企機構對是否要適配原生鴻蒙仍在觀望。這使得一批剛需的長尾套用、垂直套用暫時沒有完成開發。原因是,部份套用使用者規模不大,在安卓、iOS之外另外開發維護鴻蒙版並不經濟。部份套用的目標是公共服務,沒有商業化動力,開發鴻蒙版意願不強——但另一方面,政企機構中華為手機占比相對較高,適配原生鴻蒙的呼聲也很大。

一種觀點是,金融領域或將成為其他政企機構加入鴻蒙生態的風向標——金融行業長期受金融監管部門安全作業的嚴苛要求,它的容錯率低,對安全性、智慧化要求高。在這個背景下,金融行業對適配原生鴻蒙仍然保持著較強行動力,這可能會帶動其他政企行業快速使用原生鴻蒙。

上述軟體開發者認為,金融行業會催生出一批開發者、ISV。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神州資訊、科藍軟體這些公司經歷金融行業的打磨後,會更了解原生鴻蒙如何在其他行業落地。它們會逐漸進入政企等其他領域,進而帶動原生鴻蒙全面落地。

責編 | 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