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是多靠譜,納賽爾的聲望頂點是收回蘇伊士運河,可是當英國法國聯合以色列發動軍事行動時,埃及軍隊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定,毫無懸念的被吊打,地球online的繽紛旗幟任務不是誰都能接的。運河戰爭中,無論是英法空降兵攻擊塞得港還是以色列軍隊突擊西奈半島,基本如熱刀切奶油一樣無往不利,英法以停火撤軍完全是因為平定匈牙利事件的蘇聯威脅要武力支援埃及和美國出於統合中東的考慮不願意支持英法。要說納賽爾有何不同,應該算是天時在握吧:二戰終結了殖民主義時代,時任英國首相艾登雖然支持集體安全和非帝國主義形象,但他畢竟是在大英帝國成長起來的,如果運河事件發生在1936年而非1956年,毫無疑問整個西方文明世界會一邊倒的支持英國;但經歷了二戰,非殖民化已經成長為新的全世界公認的政治正確,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帝國已經無力維持全球殖民地,蘇聯無論是出於理想主義情懷抑或全球爭霸需要,已經成為非殖民化鬥爭中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要後盾。所以在赫魯雪夫和艾森豪的加持下,納賽爾「打敗」了英法殖民者,但阿拉伯國家自身的實力並不足以支撐大阿拉伯聯合的野望,單以戰場勝負而論,阿拉伯人完敗。納賽爾的統合阿拉伯的理想在現實中遭遇一次比一次慘痛的失敗:敘利亞結束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蘇聯控制日益加深、第三次中東戰爭恥辱性慘敗、整個西奈半島以色列完全占據。納賽爾也在兩年後郁悶辭世。
薩達特已經徹底拋棄了納賽爾不切實際的統一幻想,轉而在齋月戰爭中追求更現實一些的目標,收復西奈半島,透過戰爭初期突破巴列夫防線的戰績,扭轉了六日戰爭以來阿拉伯方面心理層面上的極度劣勢,為後來1978年簽訂戴維營協定收復西奈半島打下了基礎。但是後來阿拉伯軍政府的死氣沈沈模式也由薩達特開創,薩達特向人民標榜,是自己打敗了以色列人,贏回了埃及尊嚴,毅然轉換門庭投向美國,在巴列維王朝覆滅後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又一個重要支點。薩達特的副總統,齋月戰爭中的空軍英雄穆巴拉克蕭規曹隨,將軍政府模式又續了三十年。一開始轟轟烈烈的阿拉伯復興運動早被廟堂之士們遺忘,如今(2016年)居然只剩下瓦哈比分子跳出來試圖為中東趟開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