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疆域與居魯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帝國的版圖是很大程度上重疊的。
大國誕生於文明與野蠻的交匯處,西起埃及希臘、東達伊朗、印度河流域,第一次是居魯士波斯帝國把這些地區征服在了一個帝國版圖下,第二次是亞歷山大大帝帝國,第三次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
這三個帝國當時發跡時全部位於文明與野蠻的交匯處,波斯再往東的阿富汗、中亞的文明程度都不高,當時歐洲比較發達的除了希臘只有羅馬,羅馬是發跡於義大利半島,距離希臘比較遙遠。
所以,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崛起並不奇怪,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兩個帝國征服過這廣袤的領土,只不過這次發跡於阿拉伯半島而已。
穆罕默德較之於居魯士大帝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區別在於,他不僅開創了一個帝國,還建立了萬世之基業——伊斯蘭教,所以,穆罕默德的尊稱不是「大帝」,而是「封印先知」,上帝最後揀選的先知,上帝最初的先知,上帝的代言人是猶太教創始人摩斯。

印度也崛起過,但是印度的大帝國是從北印度往南打,不是往阿富汗方向打,雅利安人自從進入印度後,是一路不停地往南開拓。印度歷史上的大帝國的起源地也是有規律的,佛教大規模走出印度布道就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家產制大帝國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阿育王主持的成果。
佛教橫掃了波斯以東的亞洲地區,所到之處要麽取得國教之尊,要麽取得宗教領先地位,為印度贏得了「亞洲的希臘」的美名。
佛教在印度本土失敗,不影響他的印度起源。本土成功的宗教未必外出也能成功,本土失敗的宗教未必外出不能打下一片天地。
伊斯蘭教表面上看是本土和外出皆成功的宗教,因為阿拉伯人自己也信仰。但是穆罕默德是砸了阿拉伯原有神祇雕塑,廢止了阿拉伯原有宗教,引入猶太先知的上帝。
伊斯蘭教裏,穆罕默德和他的團隊成了新的先知和聖徒,但是之前的眾先知依舊是繼承猶太教基督教的。耶穌的彌賽亞地位依舊受到承認,只是不承認耶穌是上帝道成的肉身。
所以,伊斯蘭教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本土外出皆成功的宗教,因為並不是自己發展出來的,真正自己發展出來的本土宗教猶太教和印度教都未能大規模走出國門。猶太教還要好一點,基督教全盤繼承了猶太教聖經,就是加了點內容,稱為新約。印度教由於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的矛盾激烈,剎帝利擔綱的佛教壓根不認婆羅門教原典,而是自己重新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