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佛道辨論,佛教指著【周書述異】說,這就是歷史,佛教勝。
第二次佛道辨論,史上無細載,佛經裏說他們靠咒術取勝,自不可信,五胡亂華之一的鮮卑人高洋即文宣帝判佛教勝。
第三次佛道辨論,北周武帝時期,道教勝。
第四次佛道辨論,北周武帝時期,道教勝。
第五次佛道辨論,北周武帝時期,罷沙門,道士還俗。
第六次佛道辨論,隋文帝開皇三年,勝負不明。
第七次佛道辨論,隋煬帝大業四年,慧答勝李榮,佛教勝。
第八次佛道辨論,唐高宗顯慶五年,李榮本一路辯勝,最終敗於靜泰。
第九次佛道辨論,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勝負未定。
第十次佛道辨論,唐德宗貞元十二年,結局同歸於善。
第十一次佛道辨論,唐武宗會昌元年,道教勝。
第十二次佛道辨論,唐武宗會昌五年,道教勝。
第十三次佛道辨論,元憲宗五年,佛教聯合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圍攻道教,全真道不敵,道教負,佛教等勝。
雖然元朝因為丘處機真人的緣故,早期支持全真道發展,但是後來還是采用打壓漢人宗教政策,所以元朝的四次辨論內容都是莫名其妙,基本上可以無視。
統計元朝以前的佛道辨論,十二次辨論中,道教勝四次,佛教勝五次,勝負未定兩次,可以說是在下風。
但是後來發現,佛教原來一直用的【周書述異】是一本佛教自己偽造的書,那麽第一次不能算。
五胡亂華是佛教進入的時候,北齊高洋那次自然也不能算數。
如果這樣算下來,要論真實水平,道教其實更加略顯優勢一些。
當然這並說明不了什麽,因為這些都是在統治者的支配下進行的,與其看作辨論,不如看作背後勢力賽局,佛教道教其實都推到桌面上的棋子。
至於要論及道家思想還是佛家思想哪個更優越的話,這個各有適應面,其實沒法比較。
道家思想適合真正的人類精英或想成為精英的人,比如那些能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進步的人群,是面向偉人的學問。
而佛教的東西更加適合非精英人群或快速想當個偽精英人群,並且在解決情緒焦慮,調節社會矛盾上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