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聖者」「擇法」「正見」「正思維」沒有導師的二果聖者如何走向這唯獨清凈的道路?

2021-10-12宗教

想聊一下聖者的煩惱。

那終究是見解、朝向與世俗見地、價值的沖突,如果以影視作品來表達這樣的沖突的話可以是:

一個對發生的事情有敏銳感知的孩童,爬上家裏的書架,從高高的地方取下一本講社會、性與特殊群體的書籍,那裏描寫的人真實的痛苦與掙紮,欲求與無法釋放無法表達……在那孩子的心裏留下了一剜傷疤。

欲求讓他感到被樂味牽引,當那幼小或年輕的心被欲求牽引許久,他感到心的不安與動蕩。好像有什麽熱、渴、心被什麽相所吸引失去了正念,定力與智慧在這裏都離開了他的心。

那個傷口不管如何被碰觸,如何被填塞,那苦痛都無法得到止息,那心的觸受產生的愛取,愛取導致的粗重、實有,實在無法被欲求滿足。那猶如一塊肉團被美色的陷阱夾著,他越是看向那個、忍不住地盯視那個,就越是被扯到心上的血肉。

這心被揪住,難以舍斷那欲求,正是生活裏痛苦的根源——

佛陀說:

有孩子的憂愁孩子,有牛的憂愁牛。

依著確實是人們的憂愁,凡無依著者,他不憂愁。

那個覺得實有,覺得有就好了,覺得擁有不願意舍棄,正是緣起法當中心的負累——

那擁有、追求、傾向於得到,如同存在於這個呆板、低劣的物質世界中的誘餌,那沈重的東西將心捆縛著,往苦當中淹沒。

那明明了解這樣痛苦的少年,就在思維著這是苦與渴求著著能得到間搖擺——誰又沒有經歷過情愛的苦惱,為了想得到什麽而飽受求不得之苦呢?

這樣矛盾著,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發現了兩條道路:

一是這世界上有善美的、沒有過失的、傾向於獨處和心明晰的人,那是一位熱愛慢跑,寫作時極為投入,心保持著四禪那樣的定力的作家。像那樣遠離人群,不受到世俗價值和糾葛的染汙,獨自致力於精進和創造自己的小世界是很好的,能夠帶來少煩惱和快樂。

還有一個是,他發現發生的,面對那個自己所感受到的,實際上源自自己的態度。苦或者樂是自己決定的。那個對心只是接觸。這樣,致力於自我克制,培育善美的素質,以有善美傾向的心來面對,事情都會好的。當然,這麽努力也只能是一點一點地,善美、自制、自我努力有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幫助,有的時候還是對不公正的、別人的突擊應對不足。

要如何是好呢?要怎麽樣能有心徹底離苦、徹底地有好覺受呢?

他堅持著在兩方面做努力,並且開始在工作、欲樂的空隙、生起正念、能夠精進時舍斷外援,琢磨著身與心的狀況,不放逸地獨處。

見縫插針地冥想、觀察身體的受;利用中午等時間去學習瑜伽,然後開始獨自地練習;去盡量接觸善的、思維善的,回避沈溺於微博、媒體等內容;努力去尋找對自己身心安舒、沒有憂慮有幫助的伴侶,安心地享受有定力的、心安穩的異性的陪伴;尋找有智慧,身心清凈有上人法的老師,飛很遠的路,花許多的錢去學習,令自己徹底領受、掌握……

這許許多多的努力就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少苦、安樂、善美沒有過失的道路。

:)他的心如此地有智慧,在具備覺支的狀態下,任何他所接觸的法,他都能直接地了知那個,不被任何外道的、非解脫者的教導所打敗——只是在混雜了解脫者的教導的奇怪的宗教那裏陷入了不清楚(笑)

這真是大難題,大災難,有覺支、有擇法、心已經比較清凈的二果聖者依然相信了佛有怎樣的威力、救拔、就是說不清楚……

二果的時候依然有一個大的局限:

這樣的具備很強覺支,心常常清凈歡喜的聖者,他們常常享受於自己生起善法而獲得的慈悲喜舍的快樂。那善法的快樂可能被摻雜了無明的假的佛教所汙染,由於二果聖者仍然無法去除掉心對於見解的執取,無法徹底舍斷傲慢、比較、等同、卑微這樣的不善心,他們仍然容易被虛假的說法、假冒的佛法菩薩佛國哄騙,並且認真地想他們說的菩薩的特質我也相同、我比那個更好、我跟那個比較確實有不如……

這樣思維下來,聖者也受到了救拔別人很好的催眠,背離了清凈的道路,開始以慈悲喜舍的善法招牌來增加自己的負擔,允許自己被他人的不善傾向染汙。

你沒有見到那助人、執取他人煩惱的負荷嗎?

愚昧的年輕聖者啊,那確實帶來負擔、帶來心與身的痛苦。

你應當致力於獨處與念處的修習,

長久地住在這解脫者教導的清凈的念的住處。

唯有舍斷了其他任何的傾向、追求,

見到了心不安穩,心跑到別的什麽上的過失,

你才能夠恢復心的正念與自信,

舍斷了外面的身與心,就開始了正確地斬斷帶來苦的欲求。

這是解脫者的教誡,

這是沒有任何分叉道路的清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