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嶽神受戒的元珪禪師
中嶽嵩山元珪禪師(644—716),伊闕(今洛陽龍門)人,俗姓李,生來穎慧不凡,幼歲便發心出家。受戒後參慧安國師,頓悟玄旨,乃隱居於中嶽嵩山之龍塢,數十年如一日,人稱嵩嶽元珪禪師。
一天,元珪禪師正在禪坐當中,忽見一位神人率領著眾多隨從,自稱前來拜會。元珪禪師仔細觀察其相貌裝束,可謂奇偉異常,莊嚴壯麗。禪師招呼曰:「善來!仁者。到此有何貴幹?」
神人回應:「禪師可認識我嗎?」
元珪禪師答:「我觀諸佛與眾生平等,看待萬物皆一視同仁,豈有分別耶。」
神人於是介紹自己:「我就是這中嶽嵩山之嶽神,能夠掌管人的生死,禪師您怎可把我與別人一視同仁呢?」
元珪禪師答:「我本來就不曾出生,您又怎可能讓我死去呢!我看自己的色身與虛空平等,看自己和您平等。您能夠毀壞虛空嗎?肯淪陷您自己嗎?就算您能夠毀壞虛空,肯於淪陷自己,我依舊不生不滅。您尚且做不到這些,又怎能掌管我的生死呢。」
嶽神聽後,乃稽首作禮,曰:「禪師莫怪,雖然我比其它神靈聰明正直,但怎知您有如此廣大的智慧辯才呢!懇請您為我授戒,讓我依正法而得度世。」
元珪禪師回應:「您既然祈求受戒,這就是戒了。原因何在?乞戒之心外別無戒法,又何必非要受戒呢。」
嶽神繼續請求:「您說的這個道理,我聽了以後竟茫然不解。但求您傳授一個戒律來約束我的身體,我願做您的弟子。」
問:「【指月錄】當中,元珪禪師告訴嶽神:‘汝既乞戒即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是什麽意思?」
答:「禪師是說您那求戒之心就是戒,此外無戒,所以不必另外受戒。原因何在?因為求戒之心就是自律之心也,人能自律,受不受戒就不重要了。對於嶽神來說尤其如此,這位神祇聰慧正直,肯於自律,行事公正,其實不必受戒。但他有向道之心,對於禪師欽佩有加,所以後面禪師便為他傳授五戒,但逐條做了調整,並未拘泥於戒條本身。」
問:「既然求戒之心和自律之心就是戒,那佛陀還制定戒律做什麽?」
答:「只因多數人難以自律,不肯踏實奉行教法,故佛陀特制定戒律,讓大家奉行,作為修行解脫的一種保障。」
問:「依您看,戒律是否可有可無?」
答:「不,戒律和人世間的法律一樣,必須得有。沒有了法律,社會人群就會混亂無序;沒有了戒律,修行人就會失去行為準則,容易放縱墮落。」
問:那嶽神到底有沒有必要受戒呢?
答:這位嶽神乃中華五嶽的嶽神之一,掌管人世間的諸多事務,包括人的生死禍福等等。其福德殊勝,又有自律之心,受戒不受戒都可以。但嶽神敬佩元珪禪師的智慧辯才,願意做他的弟子,想要求得正法,所以懇請禪師為自己受戒。這是一個善因緣,好事,應當滿願。
見嶽神頗為懇切,元珪禪師於是為他準備座位,香爐添香,大家都端身正坐,正式傳授戒律。
元珪禪師叮囑道:「現在為您傳授五戒,如果能夠奉持就回答能,不能奉持就回答不能。」
嶽神回應:「謹受教!」
於是元珪禪師開始傳戒:「第一、您能夠不淫欲嗎?」
嶽神回答:「我已經娶了夫人。」
元珪禪師解釋:「我不是指這個,是問您能否節制欲望,在夫人之外不再沾染呢?」
嶽神回答:「能。」
元珪禪師繼續傳戒:「第二、您能夠不偷盜嗎?」
嶽神回答:「我何曾有什麽匱乏?怎可能有盜取行為呢!」
元珪禪師解釋:「我不是指這個,是問您能否公平地賞善罰惡?」
嶽神回答:「能。」
元珪禪師繼續傳戒:「第三、您能夠不殺生嗎?」
嶽神回答:「我確實掌管著生殺大權,必須履行職責,怎可說不殺生呢!」
元珪禪師解釋:「我不是指這個,是問您能否避免濫殺無辜?」
嶽神回答:「能。」
元珪禪師繼續傳戒:「第四、您能夠不妄語嗎?」
嶽神回答:「我乃神祇,所行正直,怎可能打妄語呢?」
元珪禪師解釋:「我不是指這個,是問您能否一直順應天意大道,不會出爾反爾?」
嶽神回答:「能。」
元珪禪師繼續傳戒:「第五、您能夠不醉酒,不因為飲酒而誤事嗎?」
嶽神回答:「能。」
元珪禪師傳戒完畢,說:「以上就是佛教的五戒(註:這是禪師針對嶽神調整過的五戒,並非五戒原文,需善巧理解)。」接著,禪師特意補充:「在持戒來說,應當用心奉持,同時對於戒律沒有拘泥和執著之心。對於行事應當用心而為,同時又不陷入心念掛礙。您的身心若能如此執行,縱然天地形成之前您就已經出生,也不算精靈;縱然天地壞滅之後您仍不死,也不算長壽。雖然每天都在變化當中,但不為所動;雖然畢竟寂靜默然,但不曾休止。」
「您能如此信解,則雖然已經婚娶,卻如同沒有妻子一樣;雖然盡情享用福報,卻不曾盜取;雖然掌管生死禍福,卻不曾擁有權柄;雖然有所作為,卻不曾造作;雖然盡興飲酒,卻不曾陷入昏醉。」
「如果您能夠無心於萬物,即便放縱欲望也不算淫樂;即便過分享福甚至賞罰不公也不算盜取;即便錯殺無辜也不算殺害;即便從前到後一直違背天意,也不算妄語;即便飲酒到了不省人事的地步,也不算醉酒。這就是無心的緣故。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你也無我,誰能受戒,誰能持戒呢。」
嶽神聽後,對這番話似乎沒能理解,他說:「我的神通不如佛。」
元珪禪師回應:「若論神通,您的神通有五能五不能,佛陀則有七能三不能。」
嶽神聽後悚然起身,乃跪拜問曰:「您可以為我詳細解說嗎?」
元珪禪師曰:「您之所能不必多說,但您能違背天帝的旨意嗎?能讓天上的日月星辰往東行(指西升東落)嗎?」
嶽神答:「不能。」
元珪禪師接著問:「您能奪取地神的權力嗎?能融化五嶽嗎?能讓四大海都結冰嗎?」
嶽神回答:「不能。」
元珪禪師小結說:「這就是您的五不能。佛陀能夠空一切相,成就通達萬法的大智慧,但不能當即滅除定業;佛陀能夠遍知一切,窮盡億萬大劫之事,但不能教化無緣眾生;佛陀能夠度化無量有情,但永不能窮盡眾生界。這就是佛陀的三不能。」
「但所謂定業也不持久,終將消滅;所謂無緣也只是一個時期,無緣可以結緣。眾生界則本沒有增減,從未有誰能夠主宰萬法。雖有萬法而無主宰者,故可說無法。無法也無主宰者,故可說無心。如我理解,佛陀也沒有什麽神通,只是能夠以無心通達一切萬法而已。」
問:佛教常說的「萬法」是什麽含義?
答:一切存在。
問:一切存在都沒有主宰者,那還有「上帝」等天神嗎?
答:有。天神們各司其職,這職責源於它們的福德因緣和宿世善願。例如有的天神掌管天地造化,有的天神掌管眾生的生死禍福,等等。
問:不是說沒有主宰者嗎?怎麽又有天神掌管這些?
答:它們掌管,但必須遵循規則,那就是因緣果報。它們假如膽敢錯亂因果,一樣會遭受報應,會墮落於人世,甚至是地獄當中。因此,根本說來,這世界沒有主宰者,天神只是在履行其職責。
問:那因緣果報又是什麽?它怎麽比那些掌管者還厲害?
答:所謂因緣果報,就是無形的自然規律。它不是實有的東西,而是造作所帶來的反作用。例如,您揮拳擊打墻壁,便會遭受墻壁的反作用力,您的手會疼。但這絕不能怪墻壁,它無心,只能怪您自己的「造作」,即揮拳擊打。以揮拳擊打墻壁為因緣,便帶來了手疼之果報。這就是因緣果報在發生作用,但您無法把它找出來,它無形,它本空。
問: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觀察,佛陀是什麽?
答:佛陀是徹底通曉了因緣果報,因而不再造作的圓滿覺悟者。不造作因緣,故不再遭受果報,得以超越塵世間。雖然超越了塵世間,但本來法身不會斷滅,其中仍具有隨緣利益眾生的作用,那是不屬於造作的自在作用,不可思議,難以言說。
聽了元珪禪師這一番精彩開示,嶽神大為受益,於是說道:「我實在是太淺薄無知了,竟從未聽聞過您所開導的這些無法、無主、無我等空義。禪師您所傳授的戒律,我一定奉行。此外,我願意為您做些事情,以報答您的慈悲教化之恩德。」
元珪禪師回應:「我看待色身如同空無一物,看待一切萬法都是無常,如此安然,哪裏有什麽需求呢!」
嶽神再次懇請:「禪師您務必讓我做些事情,施展我的小小神功,這樣可以讓那些已經發道心、剛剛發道心、尚未發道心、不肯發道心和道心已經堅固等五種人,在目睹我的神跡之後,知道確實有佛有神靈,神有超能力而人沒有,有些屬於自然變化有些則屬於非自然的神力顯現,等等,讓他們因此獲益。」
元珪禪師推辭道:「不可如此,不可如此。」
嶽神則繼續請求:「想當初,佛陀也曾命善神護法,禪師您難道不肯遵循佛教嗎?但願您隨意吩咐,我一定照辦。」
元珪禪師不得已,於是說道:「東嶺上的東巖寺,其背後一片草莽,竟然沒有樹林;北嶺上面樹木很多,但不是寺院的背後靠山。您能把北嶺上的樹木移到東嶺上面嗎?」
嶽神回應:「可以,當奉您之命。但夜間必會有喧響動靜,請您和大眾不必驚駭。」說完,作禮而去。
元珪禪師臨門目送,只見嶽神身旁的儀仗隊和衛隊異常龐大,儼然王者風範。
入夜,果然有暴風吼雷來臨,一時間房舍飄搖,昏天黑地。元珪禪師吩咐弟子:「嶽神之言應驗了。你們大家不必驚恐,沒事。」
次日清晨,一片風和日麗,但北嶺上面的樹木全部移到了東嶺上面,像人栽種的一樣,一行行排列在東巖寺背後。元珪禪師叮囑弟子:「這件事不要讓外人知道,否則,他們會把我當做妖魅了。」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元珪禪師自知將入滅,乃叮囑門人弟子:「我到嵩山最開始就住在東巖寺外的東嶺,等我滅度以後,你們一定要把我的骨骸安葬在那裏的林木當中。」說罷,只見禪師在端坐當中忽然入滅,就如同仙家羽化一般,瞬間離去了。
2017.6.6
為了避免雷同,能夠順利釋出原創,特補充一些內容:
附:釋元圭【高僧摘要】
姓李。伊關人也。稟氣英奇。寬裕閑雅。乃誓出家。於永淳二年。遂登滿足。乃隸名閑居寺。以習毗尼。執律唯堅。後悟少林寺禪宗。大通心要。遂蔔廬於嶽中龐塢。時有峨冠褲褶。部曲繁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圭睹其貌偉。精爽不倫。謂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曰師寧識我邪。圭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識也。對曰。我此嶽神也。吾能利害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圭曰。汝能生死於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茍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嶽神稽首再拜。願授正戒。圭曰。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圭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傾聽。圭曰。汝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盜乎。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殺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殺。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得有妄。曰非此謂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敗乎。神曰力能。圭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混疑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我無汝。孰能戒哉。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願師授我戒。我當奉行。更何業因可拘塵界。我願報慈德。勉我所能。圭曰。吾觀身無物。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圭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叛佛邪。隨意垂誨。圭不得已言曰東巖。寺之障也。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聞命矣。昏夜風雷。擺搖震運。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霆電。隆棟壯宇。岌礘將圮。物不安所。乃謂眾僧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焉。
釋元圭為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李,自幼天賦稟異,出家後勤修苦練,持律唯堅,後悟少林寺禪宗,得授五戒。傳元圭禪師通法術,能點化山廷,一夜之間將東巖寺北嶺的樹移植到東嶺,且樹木森然有序。【傳燈錄】、【釋氏通鑒】、【宋高僧傳】、【高僧摘要】等書皆有其傳略。
嵩嶽元圭禪師給山廷授居士五戒
本博按:盛唐時期,中嶽嵩山有個元珪禪師,宋【高僧傳】卷十九、【五燈會元】均有記載,其中都詳細地記錄了,元珪和尚對中嶽的山廷傳授講解了「大乘人如何受持居士五戒」。(居士五戒為八種別解脫戒之一)。他是給有執法責任的山廷講法,近似於居士的大乘菩薩戒,與適用於小乘發心的居士五戒稍有不同。
當時元圭禪師並沒有神通,只是講解了正法,而山廷學戒律是求解脫。然後山廷為表示感恩顯了一下神通,把北山的樹移到東山給他的寺廟做屏障。這不是法師用神通招徠信徒。山廷只是一個學佛的徒弟,徒弟報恩顯神通也不能證明師父就一定如何高明,有神通也不見得就真懂佛法。真正的法師都懂得這個道理,不可用這類事標榜自己,所以禪師一開始不同意,後來也不讓徒弟對人說這件事。禪師還開示了山廷與佛神通的不同和神通的局限性。而世人不羨佛法羨神通,反倒又成了山廷的徒弟,則是舍本逐末。
註意:元圭禪師這次面對的是個有護法責任的山廷,適用於大乘居士五戒,所以禪師給他講的五戒,有些類似彌勒菩薩講的大乘菩薩戒了。元圭禪師給他講的居士五戒,與【大涅槃經】中佛所言的大乘護法行為、【彌勒菩薩戒本】大乘菩薩人的行為規範,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與【優婆塞五戒相經】對居士五戒說法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