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起源
禪宗不是佛教,其實禪宗可以說與佛教完全沒有關系,甚至禪宗還允許不崇拜釋迦牟尼。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佛性的。佛教是用大乘三十七道品這個工具來認識佛性的。就像人類仰望星空(如果把佛性比如成星空的話),天文學家是用望遠鏡看宇宙,而禪宗是用肉眼看星空。所以天文學家看到的是星雲、是黑洞、白洞、矮行星、紅矮星。而禪宗看到的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拿如來藏來說,佛教的如來藏是大乘三十七道品某個階段的智慧狀態;而禪宗不懂大乘三十七道品這種高深的解脫學問,於是便只有用膚淺的靈魂想象來比附「如來藏」這個概念,於是禪宗教徒幾乎都是「如來藏靈魂不滅論」的持有者。當然,禪宗也有學般若的,因為禪宗不懂大乘三十七道品等高深佛法,不知道般若詞語全部都是大乘三十七道品某個階段的另一種名稱或說異名,於是禪宗便將般若淺化成玄學,所謂的玄學,就是專門研究「本末有無」的學問。正因為禪宗的知見是建立在大眾膚淺想象的基礎上,因此禪宗才能最終滅掉大乘佛教,取而代之。群眾基礎比較深厚的緣故。
日本禪宗的起源
日本禪宗分三派,即榮西所傳之臨濟宗、道元所傳之曹洞宗、隱元隆琦所傳之黃檗宗。明治維新之前,三宗總稱禪宗,並未別立宗名。明治七年(1874),教部省始立臨濟、曹洞二宗,而並黃檗宗於臨濟宗。明治九年,復別立黃檗宗。
禪宗在日本成立較早,且禪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個日本的歷史上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禪宗來自中國。當禪宗在它的故鄉發展至頂峰,在它最豐富飽滿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地就傳到了東鄰這個被稱為「扶桑」的島國。日本禪宗是隨中日兩國禪師的密切交往而形成並逐步發展的。日僧明庵榮西可謂是日本禪宗的創始人。在宋代,他兩次來中國,受獻和受傳臨濟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禪法,從而,臨濟宗作為日本禪宗的最早宗派誕生於日本。
榮西之後,其弟子們承師遺誌,作了不懈的努力,其結果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行勇、榮朝以至法孫辨圓、覺心等致力於榮西開創的事業,進一步在日本弘揚、傳布臨濟宗,使臨濟宗的組織、禮儀等方面不斷完善,臨濟宗的勢力因而大增,聲勢宏遠。其二,榮西的再傳弟子希玄道元隨師明全入宋求法,歷訪名剎,遍參大德,最後得天童寺長翁如凈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傳授秘蘊和衣具頂相,歸國後,大力弘揚曹洞宗風,從而開創了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曹洞宗。從此,臨濟、曹洞兩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兩大宗派,一直並列發展,源遠流長,在日本禪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中國宋末元初,為避戰亂而東渡扶桑的中國禪僧陡增,使日本使禪宗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一時之間,禪風大振,幾乎壓倒佛教的其他所有宗派。據當時傳到日本的禪宗流派就有二十四派之多。然而,這林林總總的分支派別,實際都還是在臨濟禪、曹洞禪兩大主脈上展開。臨濟、曹洞兩宗經過鐮倉、南北朝與室町時代,名師輩出,更為發展,更為興盛。臨濟宗的夢窗國師和大燈國師分別開創了五山十剎的官寺禪派和主要在民間傳播的大德寺派、妙心寺派,形成了日本臨濟宗發展的兩大線索。曹洞宗的瑩山紹瑾則一改道元以來只重視打坐的枯淡的禪風,將流行於民間的一些祈禱、修法儀式也吸收進曹洞禪法,致力於禪的民眾化,故在民間大受歡迎。紹瑾的弟子明峰索哲、峨山紹碩又開創了明峰派、峨山五派,他們分別傳授佛法於西方,曹洞宗大盛。
日本禪宗在經歷了鐮倉、南北朝與室町的鼎盛後,進入江戶時代,已開始出現頹勢。但這時中國黃檗山住持、臨濟高僧隱元隆琦的到來,打破了當時禪林的沈寂的局面。隱元在宇治開創黃檗山萬福寺,創立日本黃檗宗,成為日本佛教史上一大事件。黃檗宗作為日本禪宗又一獨立的宗派的出現,表明日本禪宗已經完成了它最後的宗教組織建設。隱元還將中國明代盛行的念佛禪帶到了日本。這一從中國傳來的獨特的禪法不僅在日本站住了腳,而且大大刺激裏本已處於停滯狀態的臨濟、曹洞兩宗。兩宗重振宗風,終於使日本禪宗三派鼎立,長盛不衰。
那麽日本禪宗和中國禪宗有何不同呢?
前面說了,禪宗的基礎是建立在大眾膚淺想象的基礎上,所以,禪宗特別容易火起來。日本正是利用這個,以禪宗風格為標簽,來給日本很多東西做廣告的。比如日本的武士道、茶道、日本的建築都有禪宗風格。你看日本的包裝,多麽富有禪意,並以此傾銷全球。
而中國的禪宗,陷入內鬥。前面說了,禪宗對佛教的般若詞匯望文生義,以說文解字的中國修辭學的角度來解讀佛經,導致禪宗陷入嚴重內鬥。比如,禪宗有一個最基礎的修法就是「無分別、無能所」。這種修法就是要讓信眾處於分辨能力極其低下的弱智狀態。在現代法律中,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對信眾的精神控制——讓信眾喪失分辨能力,並對喪失分辨能力的狀態無比崇拜,這種精神控制就是我們常說的「無腦控制」。因為禪宗還有這一個好東西存在,所以禪宗教徒相互見面,就你想控制我,我想控制你。中國的禪宗並沒有什麽全球打得響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