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百鬼夜行,到人間遊玩探親。
一
魂兮歸來,食一遍人間煙火,度一次月圓之夜。
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俗稱鬼節。鬼節與清明、寒衣合為「三鬼節」,我們老家把它叫做"七月半"。
小時候,每逢七月半,我總會跟著老媽去路邊燒紙錢。路邊、河邊,三三兩兩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各占一小方,一派香火繚繞的景象。空氣中到處是紙錢灰燼的味道,迎風飄揚。
我們用火灰在地上畫一圈,留一個開口,在圈內燒紙錢。這時候老媽會念叨一些呼喚先祖之類的話語。
那時候,總聽老人說,七月半鬼門開,這天可千萬不要到處亂跑,尤其是晚上。
「中元節」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沿用至今。
據說中元這一天,地官老爺發慈心,將地宮的門開啟,給陰曹地府裏的百鬼們放假,讓它們也可以上陽間放松遊玩、探望親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初開的日子,一直到七月十五才是大開,此後慢慢關合,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閉合。
地府鬼魂返回陽間跟親人團聚的時候,也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要點香、燒紙錢給他們,免得怨氣太重了。

二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對祖先的崇拜,冥冥中將庇佑著我們世代平安。
像普通人家的家裏,我們不會去供奉釋迦牟尼,也不會供奉上帝耶穌,每個家庭裏供奉的是家神,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祖先,我們的祖先就是保佑我們的神。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候的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托於神靈的庇佑。
古人重農業,七月過半,正是莊稼作物快豐收的時候,於是古人們舉辦慶典來祭祀祖先,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既是感恩先祖對莊稼的庇佑,向先祖匯報豐收,同時也傳達了對糧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對自然的敬畏。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這一中國版的「感恩節」,稱之為「秋嘗」。
中元節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文化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的思想,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孝文化。
「祭祀」是「孝」的表現形式,虔誠的「祭祀」先人,寄托哀思的同時,祈福活著的人能夠長壽。
「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應始終不忘孝道。
因此,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我們會發現中元節的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三
七月半俗稱「鬼節」,中國的鬼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
中國有龐大的鬼魂體系,如地獄、冥君、十殿閻王、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等冥吏,聯集中反映在民間的習俗、節日和鬼故事裏。
小時候,夏夜的田野裏,時常會看見綠瑩瑩的「鬼燈」「鬼火」,大人告訴小孩子,那是鬼在行路,萬不可因為好奇前去追趕、撲打。當然,這點是迷信。
對死亡的恐懼往往影響了我們對「鬼」的看法。
鬼者,歸也。
「鬼」字誕生之初,專指人的「歸宿」,也就是死亡。【禮記•祭法】雲:「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說文解字】中解釋鬼為「人所歸為鬼」,【爾雅•釋言】中也有「鬼之為言歸也」的說法。
古人認為,萬物都是從道中出來的,最終還將歸於來處。於是,對於死亡,有了另一個稱呼「歸」,歸於本源,回到道中。
所以有種說法是,後世誤傳,將「歸」傳成「鬼」。
荀子說:「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也就是君子把鬼神之說當成一種文化,小人把鬼神當成一種靈異的迷信。當成文化是好事,當成迷信就壞事。
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中國鬼文化有著懲惡揚善、警戒世人的積極作用。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地鬼神是敬畏,若無敬畏,則無所不為,無惡不作。
鬼神存在的意義,就是給我們敬畏感,讓我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
如今的快節奏社會,夜生活格外精彩,能記得中元節習俗的人,必然是越來越少了。
2010年5月8日,「中元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入選目錄,傳承了千年的節日得到重視,說明該節日蘊含的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理解節日背後的意義,才能更好的走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我們更符合中國人的身份。」
不忘孝道,敬祖盡孝;不忘歷史,保持敬畏。
這就是中元節的意義所在。
中元節,過的不是節日,而是心底的念想。最後,願天堂親人,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