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佛陀對許多終極問題都是懸置不答的,他是知還是不知呢?故作搪塞是誠實嗎?

2022-04-12宗教

十四無記本來就出自巴利經藏,相應部,不解說相應。裏面將佛為何不回答這些問題說的很清楚。也沒有人去看看的嗎?其實這十四個問題成立本身的前提條件就隱含「我見」,佛法認為人對世界和眾生的認知,只能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和交互作用產生的色受想行識,但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我不在這些之中,不在這些之外,這些不屬於我),「世界」和「眾生」在佛法的定義中只是五蘊十二處(色受想行識+內外眼耳鼻舌身意)交互作用的顯化,所以在以無我見為基礎的佛法中這十四個問題本身是不成立的。提問者本身有「我見」,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預先接受了「我見」,完全背離了修佛法放下「我見」「我執」以達到滅苦目的的初衷。換句話說,追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放棄了佛法修行。

舉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些問題問佛就相當於去問生物學家,玉皇大帝的手掌可以捉住滅霸嗎?(生物學家:玉皇大帝的手掌是什麽鬼?滅霸又是什麽鬼?這個問題關我什麽事?)

以下節選一點不解說相應的漢譯版原文,建議希望對佛法有所了解都去看看巴利經藏,很接地氣很好懂的。

「通過識(色受想行),人們便能認知得到如來,但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個識(色受想行)。大王,如來從識(色受想行)的計量之中解脫出來,這境界如大海那樣,深奧、難衡量、難看透。 ‘如來死後還存在’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如來死後不存在’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1 .翅摩長老尼)

「迦旃延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喬答摩沙門不解說這些義理呢?」

「婆蹉, ‘有色’、 ‘無色’ 、 ‘有想’ 、 ‘無想’ 或 ‘非想非非想’ 的展現是有原因和條件的,若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都息滅無餘,何來展現 ‘有色’、 ‘無色’ 、 ‘有想’ 、 ‘無想’ 或 ‘非想非非想’ 呢!」

(11.沙毗耶)

下面參照不解說相應中第七和第八經全文,比較完整的解答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看原文而不是我自己理解的可以看看(當然對世間和眾生的定義還需另行查閱相應部其他經文)

七.目犍連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裏,和大目犍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賢者,世間是常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世間是常’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世間是斷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世間是斷’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世間有邊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世間有邊’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世間沒有邊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世間沒有邊’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如來死後還存在’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如來死後不存在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如來死後不存在’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外道遊方者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呢?

「目犍連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喬答摩沙門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呢?」

「婆蹉,外道遊方者視眼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視耳為 ‘我擁有耳’ 、 ‘我是耳’ 、 ‘耳是一個實我’ ,視鼻為 ‘我擁有鼻’ 、 ‘我是鼻’ 、 ‘鼻是一個實我’ ,視舌為 ‘我擁有舌’ 、 ‘我是舌’ 、 ‘舌是一個實我’ ,視身為 ‘我擁有身’ 、 ‘我是身’ 、 ‘身是一個實我’ ,視意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婆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視眼為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耳為 ‘沒有我擁有耳這回事’ 、 ‘沒有我是耳這回事’ 、 ‘沒有耳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鼻為 ‘沒有我擁有鼻這回事’ 、 ‘沒有我是鼻這回事’ 、 ‘沒有鼻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舌為 ‘沒有我擁有舌這回事’ 、 ‘沒有我是舌這回事’ 、 ‘沒有舌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身為 ‘沒有我擁有身這回事’ 、 ‘沒有我是身這回事’ 、 ‘沒有身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意為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婆蹉種遊方者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去到後,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世間是常嗎?」

「婆蹉,我不解說 ‘世間是常’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世間是斷嗎?」

……(跟大目犍連尊者的對話相同)……

「婆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視眼為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耳為 ‘沒有我擁有耳這回事’ 、 ‘沒有我是耳這回事’ 、 ‘沒有耳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鼻為 ‘沒有我擁有鼻這回事’ 、 ‘沒有我是鼻這回事’ 、 ‘沒有鼻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舌為 ‘沒有我擁有舌這回事’ 、 ‘沒有我是舌這回事’ 、 ‘沒有舌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身為 ‘沒有我擁有身這回事’ 、 ‘沒有我是身這回事’ 、 ‘沒有身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意為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喬答摩賢者,真是少有!在最高的句義上,導師解說文句義理跟弟子解說的文句義理走在一起、連在一起,沒有分歧!

「喬答摩賢者,剛才我前往大目犍連沙門那裏問這個義理,大目犍連沙門對我說的文句義理就正如喬答摩賢者所說的那樣。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喬答摩賢者,真是少有!在最高的句義上,導師解說的文句義理跟弟子解說的文句義理走在一起、連在一起,沒有分歧!

八.婆蹉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世間是常嗎?」

「婆蹉,我不解說 ‘世間是常’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世間是斷嗎?」

「婆蹉,我不解說 ‘世間是斷’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世間有邊嗎?」

「婆蹉,我不解說 ‘世間有邊’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世間沒有邊嗎?」

「婆蹉,我不解說 ‘世間沒有邊’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嗎?」

「婆蹉,我不解說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嗎?」

「婆蹉,我不解說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婆蹉,我不解說 ‘如來死後還存在’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如來死後不存在嗎?」

「婆蹉,我不解說 ‘如來死後不存在’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嗎?」

「婆蹉,我不解說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嗎?」

「婆蹉,我不解說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外道遊方者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呢?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喬答摩賢者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呢?」

「婆蹉,外道遊方者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視受為 ‘受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受’ 、 ‘受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受之中’ ,視想為 ‘想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想’ 、 ‘想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想之中’ ,視行為 ‘行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行’ 、 ‘行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行之中’ ,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婆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視色為 ‘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視受為 ‘沒有受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受這回事’ 、 ‘沒有受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受之中這回事’ ,視想為 ‘沒有想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想這回事’ 、 ‘沒有想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想之中這回事’ ,視行為 ‘沒有行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行這回事’ 、 ‘沒有行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行之中這回事’ ,視識為 ‘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婆蹉種遊方者起座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裏,去到後,和大目犍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賢者,世間是常嗎?」

「婆蹉,世尊不解說 ‘世間是常’ 這種義理。」

「目犍連賢者,世間是斷嗎?」

……(跟佛陀的對話相同)……

「婆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視色為 ‘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視受為 ‘沒有受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受這回事’ 、 ‘沒有受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受之中這回事’ ,視想為 ‘沒有想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想這回事’ 、 ‘沒有想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想之中這回事’ ,視行為 ‘沒有行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行這回事’ 、 ‘沒有行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行之中這回事’ ,視識為 ‘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因此當被問到生命的問題時,不會解說 ‘世間是常’ 或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或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或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或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義理。」

「目犍連賢者,真是罕見!目犍連賢者,真是少有!在最高的句義上,導師解說的文句義理跟弟子解說的文句義理走在一起、連在一起,沒有分歧!

「目犍連賢者,剛才我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問這個義理,喬答摩沙門對我說的文句義理就正如目犍連賢者所說的那樣。

「目犍連賢者,真是罕見!目犍連賢者,真是少有!在最高的句義上,導師解說的文句義理跟弟子解說的文句義理走在一起、連在一起,沒有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