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止觀」 中的 「觀」 到底是怎麽修的?

2022-04-17宗教

止觀如果直接下手,是比較難的。因為你要明白什麽是止,什麽是觀。另外一個比較難的地方是現代社會的教育總是強調外物如何,不知外物是心上的境,是心塵。

修止觀通於外道,若是修佛法的修行人,其實想入手止觀,有很多法門,但入手最好用的法門莫過於凈土的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本身有高有低,有深有淺。這裏不妨以持名念佛來解釋。

首先解釋下觀什麽?不知道觀什麽,那就不知道止什麽。觀的就是我們覺察來來去去的念頭。佛法常以念念相續來描述、形容。什麽是念頭?可粗可細,細到一彈指間,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剛入手,還不知道念頭是啥。所以要先知道念頭,從粗念入手。粗念是啥?比如我們的喜、怒、哀、樂,皆是念頭。為何可止?如果不止,又如何一會喜一會悲呢?可見,你觀不觀,止不止,「喜」終要止,不止如何轉「悲」?這就是存在的事實,只是一個被動,一個主動。

言歸正傳,念佛人一句六字洪名,就是一念,當然,這個念頭很粗,細分六字,即六念,有人喜念四字,那就是四念,實際這個念頭還可以再細,那要境界再深。開始時不妨方便地認為六字洪名就是一念。當修行人念成習慣後,平時的念念相續變成佛號的念念相續。平時的念念相續與佛號的念念相續有什麽區別呢?大了去了。一個無佛菩薩加持,一個有佛菩薩加持,這一條非常重要,因為念佛人得佛護念、冥護,境界可以正確地不斷地增上。但這裏我說的不是這一條。平時的念念相續,其實是雜念紛飛。而念佛人的念念相續,是念念彌陀。到此就與我們的止觀很有關系了。

雜念紛飛,這如水面,驚濤駭浪,根本無法映物。當水面越平靜,越能映入外物。而念佛就是以一念代萬念,強行將雜念推平。這樣的好處是,佛念如水,雜念如浪。

念佛時,分心,走神,貪念,這些都是雜念。此時你能很容易觀到佛號以外的東西。他們不斷地出,不斷地滅,讓你分心走神,甚至忘了你在念佛。這其實就是業力的表現。我們平時已經習慣了跟著他們走了,被境所轉,業力就會現前,這就是命運。這個話題且不展開。

當你不斷地念,分心走神越來越少,佛號越念越純,這就是水面趨於平靜,當雜念不起時,那就是水面如鏡,雜念一起,你立刻就有了覺照的能力。此時你有了初步的止觀能力。覺之就是觀,停下雜念繼續念佛就是止。

但是不要忘了,佛念亦是念。如果念到雜念不起,此時佛號停下,你就可以止了。如果還能一念不起,就止在這了。如果雜念一起,仍然可以觀照、覺照,止觀初步就成了。當然,要知道,觀時即止,有止即是觀,觀亦是一念,所以止觀合一。實際裏面仍有很多細念,仍要不斷地往前走。但是不建議停止佛號,尤其對修凈土來說的,佛號千萬不能丟。如果純用佛號來修止觀的,還有用他來參禪的,不發願往生西方,其實這本身嚴格地說,不算是修凈土,因為臨終無願,佛陀不會來接引。修一輩子大乘的,臨終一念,願生彼國,西方三聖,自會來接。但是平時不修,臨終一念,難以生起。

另外要說的是,這其實仍是在六識中的意識心上。我們止觀說的無念,其實是仍然是第六識意識心。有人將此認為無分別,比如閉上雙目,仍有聲塵入耳,聲塵本身就是覺,雙目觀物,了無雜念,亦是分別,不分別就不會知物存在。了了分明,當然更是覺了,有覺就是分別。到了初禪,還仍然有覺有觀。但是佛法有不出不入的大定,雖然我們修初禪已經很困難了,佛法的不出不入的大定也不是所謂的三禪、四禪,要無所住,聽著很熟吧?雖然本人也沒有甚深禪定,但知道這些都有所謂的入定、出定。

禪定不是佛法的專屬,得了禪定與開不開悟也沒有關系,了了分明,分明即是覺觀,與開悟也沒有關系。但這個確實有利於禪宗所說的參禪明心見性,有利於但不等於。

另外修佛法為什麽一定要持戒?平時我們念佛上口、入心,不念之時,持戒得力,亦能保持覺觀,並非所有的念頭全為雜念,比如善法欲,這是正念,持戒熏法,可以讓正念生起。如果工作中,處於無念之態,那就無法工作了。持戒念佛,培養正知正覺。發起大願,念念為眾生,開悟不等於無念,否則佛就不能稱無上正等正覺了,此等境界非我等可以以蠡測海。又為何有不出不入的大定?不修佛法的人無法理解,不修佛法的其它修法也很理解,佛菩薩無善無惡而不斷善,他們反倒是念念不執善惡,但卻念念為眾生,所以是無緣大悲,是大慈大悲,和止觀沒有直接關系。

最後想說的是,不要小瞧了念佛法門,哪怕是功夫比較淺的持名念佛,念佛人發願西方,持戒修法,持名念佛,往生凈土,一生成就,絕對是利鈍兼收的殊勝法門。念自性佛,這還不是一般的念佛人能做到的境界。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真的憶佛念佛,念得一念心開,明心開悟,那時念念自性彌陀,但是又何妨仍發願西方,得彌陀教誨,一生即得佛果呢?

「止觀」 中的 「觀」 到底是怎麽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