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道家主張的就是遵循天道,道生一,一生二,由此擴充套件開來。那麽道就是最初最重要的本源。也可以理解為萬物的起源,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和一具有較高的認可,認為萬物都是這樣延伸而來,如果失去道和一就會失去一切。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具體的這個章節。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自古以來得到大道的事物: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寧靜,神得道而英靈,川谷得道而充盈,萬物得道而生長。侯王得道而作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清明的話恐怕將會崩裂,地不寧靜的話恐怕將塌陷,神不靈妙的話恐怕將消失,川谷不充盈的話恐怕將幹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滅絕。侯王如果不得道的話恐怕將垮台。所以,貴必須以賤為本,高必須以下為根基。所以君王自稱是孤家、寡人、不谷,這不是說明君王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反而是無需贊美稱譽。因此,不追求美玉的尊貴華麗,反而要像石頭那樣堅硬低賤、不張揚。
老子在這裏從普遍性的角度出發,說「一」是宇宙萬物產生並繁衍的共同起源,從個別性上說,每個物種都是從「一」開始的,是他們唯一擁有的,然後說出得道的人應該擺脫欲望的支配,做一塊樸實的石頭。

維摩詰居士是位樂善好施持身嚴謹的人,雖居處於世俗家庭中,但對世間不生絲毫染著;雖示有妻子,而常修梵行;雖然也有自己的兒女眷屬,但能不為眷屬所纏。同時他到每個角落與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接觸,由於維摩詰居士所表現的無量方便,能夠饒益無量眾生。尤其更以方便現身有疾的機會,告訴來問疾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及諸王子等。此外,佛亦知維摩詰居士有生病,佛特別指派具有廣大微妙智慧的上首弟子文殊菩薩前去探病。並與他進行了一場佛法真理的辯論,維摩詰以高深的佛學底蘊和超人的口才回答了眾人的提問,他認為只要心中清凈,佛土也就清凈了。雖然他有良田,但它的心卻不為貪念所蒙蔽雖然他的行為不同於其他菩薩,但它的確是在追求佛道真理。所以一切不必拘泥於形式,而在自己內心如何把般若智慧運用於生活中去,於是他便證實了出家和在家的不二。談到最後,文殊菩薩又問維摩詰:「那麽,你認為到底什麽才是不二呢?」維摩詰聽後閉上了眼睛,什麽也不說,以此表示不可說。文殊贊嘆到:「妙啊,沒有文字,言語這是真正的不二。」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不二本身就是虛無,是絕對的真理。

其實這裏的意思老子就是想表達一切萬物都是具有規律的,那麽這個規律就是他提出的道,簡單的理解就是天道,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有了這個道的存在,才能有萬物的存在,這其實是一種因果關系,也表達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遵循規律。而且老子還提出了要讓我們擺脫欲望的束縛,不要過度地追求名譽,一切都是要以謙卑為基礎。
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其實反而缺乏的是精神生活,我們很多人只註重吃喝玩樂,卻忘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借此我想告誡大家,人的生命和萬物一樣,繁衍都是基於最初始的規律,那麽在日漸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一定要加強精神生活,不然的話我們也是空空的軀殼,並不能真正的懂得人生的大道。
Copyright © 2023 www.aqiusha.com NO.1 華文世界
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