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寵辱不驚」,形容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不會表現出太強烈的反應,表達了一個人不會對個人得失而動搖失控。追溯到源頭,原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闡述了這個大道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一章節。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麽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讓人感到驚恐。什麽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麽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在這裏,老子以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遠貴於名利榮寵,統治者應該清靜寡欲,面對一切聲色貨利之事都無動於衷。然後才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夢。

唐太宗時期,有個人叫盧承慶的人,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他當的是考工員外郎。這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盧承慶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當過考工員外郎,後來往上當過尚書左丞,最後還當過兵部侍郎,由於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獲罪被貶出去做簡州司馬。當簡州司馬的時候,盧承慶也一點沒感覺到窩火。後來,朝廷把他又調回朝中當刑部尚書,盧承慶也沒有因此特別高興。
到了晚年病危的時候,盧承慶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衣服。棺材外邊也別設什麽槨,也別套好幾層棺材,用一層棺材裝著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只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麽功績,只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歷,什麽時候死的,就行了。"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可見,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也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生命遠遠貴於榮譽名利,作為統治者應該清心寡欲,面對一切聲色貨利之事都無動於衷,也就是做到寵辱不驚。就好像盧承慶,他不僅為官清廉,而且對於自己個人的得失從不放在心上,面對官職的升降毫不在乎,始終秉承為民請命的高尚情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生死能夠做到從容不迫,官職的升降不會左右情緒,這就是人們應該追求的處世方式。盧承慶生性耿直,認為做官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升降高低並不是很重要,對於功名,他榮辱不驚,真是難能可貴。
我們現在做人做事也要保持這樣的心態,在工作中不要因為升職忘形,也不要因為降職失業而悲觀,只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在工作中表現出優異的成績。同樣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定要穩如泰山,不要情緒和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這樣不僅自己的心態不能放平,更會影響自己身邊的人,讓所有的人都在焦慮和恍惚中度過。
Copyright © 2023 www.aqiusha.com NO.1 華文世界
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