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什麽是果位?

2022-04-01宗教

一般學佛者,從開始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共有十個等次,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證悟的果位,稱為佛果。

一、聲聞

「聲聞」是指聽聞佛法而覺悟的聖人,又稱小乘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其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走上涅槃之道。【俱舍論】說:小乘聲聞人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因為修行者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一生,慢者則歷經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

(一)初果:七往來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人之流。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斷除見惑。」即其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三結,即斷除我見、戒禁取見、疑

前面我已簡單地解說了三結,這裏再進一步地討論其中的「疑結」一般人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十二因緣都會有些懷疑,然而證初果者則沒有這些煩惱。經典說:初果聖人得「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他對這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的煩惱,已經證悟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有懷疑,那他還沒證悟初果;反之,那他肯定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即很清楚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認真實踐這些修行方法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人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遊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遊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遊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人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所以需要繼續修行

初果聖人由於斷三結,絕對不會流轉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即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少,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那些最慢證得阿羅漢的初果聖人,就算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於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定出家,自然得比丘形相

初果已是聖人,還會作惡業嗎?會的。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論典說:「一切預流,如實知見善惡得失;由失念故,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道。」就是說,初果聖人雖然破我見,但是正念不足,當他失去正念時會「暫起惡業」若作惡業而不墮惡道可能嗎?可能。一般人曾造無量的善惡業,不見得他們死後都墮惡道,何況初果已是聖人的善業功德,足以讓他在繼續輪轉的七生之內不墮惡道,七生後他已證阿羅漢果了;所以【俱舍論】言:「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沈水,為缽鐵大亦能浮。」此處智者是指有修定修慧,且至少已證果的聖人。【中阿含經】中的【鹽喻經】說:「猶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雲何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謂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彼以是故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是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此經說此人作惡業,在今生就受苦果之報,既已受報,來生就不再受了,條件是此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負債喻造惡業,極有勢力喻修得極大善業(比如證初果)。意思是:此人因修道所證得的極大善業,使到他來生不再受此惡業之苦報,因為他在今生修道時就先受此苦果現法之報,於是來生不再受此報。

(二)二果:一來

梵文稱為「斯陀含果」。初果聖人繼續修行,其貪瞋癡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這果位又稱為「一來果」,因為他對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必須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來往一次在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繼續修行而證阿羅漢果。初果聖人繼續修行,就能證得斯陀含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證悟初果,能夠直接證悟斯陀含果,那是因為各人因緣不一樣,煩惱輕重不同之緣故。

修行者所證悟的果位越高,煩惱就越輕;所以證果並非得到什麽,而是把煩惱放下

從二果聖人貪瞋癡減薄來看,當然他還有貪瞋癡,只是比初果聖人來得輕而已既然有貪瞋癡就會犯錯,二果雖是聖人,但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會造惡,會貪會瞋並不稀奇,那初果聖人更不用說了

(三)三果:不來

梵文稱為「阿那含果」,譯為「不來果」。三果聖人斷除欲界所有的煩惱,所以在欲界死後,生色界五凈居天,永不退回下界受生,所以名為不來果他在彼天繼續修行,了結剩余的生死三果聖人斷除欲界的貪與瞋;欲界中有瞋,進入色界後就沒有了。三果聖人斷除欲界的貪,但還有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因為有色界的貪,所以今生舍報之後,就生在色界。

三果聖人斷除「五下分結」,即我見、戒禁取見(邪行)、疑、欲界的貪以及瞋心如果證果的聖人還有瞋心,那他肯定不是三果聖人。依經上說,在家居士可證得三果,證果後必然斷絕男女之欲

證悟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雖然斷除了一些煩惱,但還必須繼續修學聖道,所以稱為有學聖人。然而,經中說:「有學聖人中唯不還者,名為善士,亦名善士趣。」原因是證不來果的聖人已斷欲界所有的煩惱,才會真正不再造惡了,世間人才覺得他是完美的善人至於初果、二果還會失念造惡,所以世間人不覺得他是善人,當然也會懷疑他並未證果

(四)四果:無生

梵文稱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三:(1)殺賊;(2)應供;(3)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由於已斷煩惱而證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所做已辦,所以阿羅漢稱為無學聖人在經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即他再也不會來這世間受果報了。此聖者所斷除的煩惱有:

1. 色界取:色界的貪。

2. 無色界取:無色界的貪。凡夫有欲界貪、色界貪、無色界貪,稱為三有的貪;初果與二果聖人都還有欲界貪,三果聖人則完全斷除了;阿羅漢完全斷除了這三界的貪。

3. 我慢:阿羅漢斷除了我慢。而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知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是一種知覺上的執著,這個「我」稱為「我慢」

4. 掉舉:這裏是指色界(五上分結)的掉舉學佛者在修行過程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舍掉,才能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禪定,進入初禪者,要舍掉初禪的境界後,繼續修行,才能進入二禪。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著初禪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進入二禪時,心執著初禪而退回初禪,稱為「掉舉」;同樣的,我們世間人做了一件事情,過後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舉的心理,然而,這不是五上分結的掉舉

5. 癡:阿羅漢斷除了癡的煩惱,所謂「癡」就是無知的意思,即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

阿羅漢斷除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舉以及癡五種煩惱,稱為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只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所以稱為聲聞。阿羅漢種類很多,一般上可分為兩大種類:

1. 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禪,由於不能解脫定障,所以這類阿羅漢沒有「五通」,只有「漏盡通」。

2. 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於定、慧都究竟解脫,所以能得「三明六通」。

解脫是依智慧,並非依神通,也非依禪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阿羅漢至少都能進入初禪

二、緣覺

「緣覺」又譯「辟支佛」、「獨覺」這類聖者在修行過程中「不由他覺」,多生於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即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因緣而覺悟,所以稱為緣覺。

緣覺之所以稱為獨覺,是因為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眾生的根器很差,在當時能覺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證果後的緣覺必定自發過頭陀生活,由於沒有同等根器的眾生,所以他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這類聖者不需要佛的教導,就能夠覺悟,所以其智慧比聲聞果位的阿羅漢聖者更高一籌緣覺過去世有修學的因緣,多數是佛住世時的初果或二果聖人,這些聖者投生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其過去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去修道,自發地覺悟,所以被稱為獨覺

三、佛

「佛」又稱「三藐三佛陀」,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面所講的四果聖者,斷除煩惱證果,只是自己覺悟;佛不但自己覺悟,也能令他人覺悟,而且佛的覺行最圓滿

1. 自覺:佛自己覺悟,覺悟一切法皆苦、空、無常、無我,覺悟萬法皆空,所以稱為正覺。佛不只在智慧上覺悟,而且德行也圓滿。

2. 覺他:佛不但能自己覺悟,且具有智慧,能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令他人也覺悟,所以佛是自覺覺他的聖者。

3. 覺行圓滿:「覺」是智慧,「行」是德行。佛的覺行圓滿,即佛斷除煩惱,智慧圓滿;佛具備眾德,即德行圓滿。覺行圓滿的佛果能顯現報身凈土,於有緣的眾生前顯現具足相好莊嚴的化身,眾生見了皆生歡喜與尊敬心,因為佛的無量福德具有三十二種好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功德有智德、斷德與恩德:

1. 智德:佛覺悟到一切法的法性與道理,並且能夠毫無差錯地隨著眾生的根器而說法。

2. 斷德:佛斷除一切煩惱,自由自在。

3. 恩德:佛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誓願度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皆有恩德,所以說佛的覺行圓。

佛有「一切智智」,即佛對世間一切無所不知。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誤會把佛當成上帝,佛是覺悟者,無所不知,但不是無所不能佛有三不能:(1)眾生度不盡;(2)無緣不能度;(3)定業不能轉。即佛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佛成道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所以佛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佛不是萬能,不能使我們成佛,佛只能慈悲地為我們開示演說佛所覺悟的道理,教導我們依據佛法去實踐,精進不懈,那我們也能與佛一樣證悟涅槃,解脫生死——成佛

四、證悟者的能力

證悟者的能力,有六通、三明與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

六通,即六種神通

1. 神境通:能變多為一,一為多;大為小,小為大;入水入地,不為山河石壁所障,且能淩空飛行自在,來去無礙。

2. 天耳通:能於近處、遠處聽聞與明白六道眾生所說的言語。

3. 他心通:知道其他眾生心之所想、所念。

4. 天眼通能見遠處、近處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細表裏皆能見有能見眾生的業,知道來世生在何處。

5. 宿命通:「宿」是過去的意思,即知道自已與眾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6. 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外道也能修獲前五通,漏盡通為佛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圓滿。

(二)三明

宿命、天眼、漏盡三通,對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來說才可稱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清楚地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而「通」只不過有此能力罷了。

1. 宿命明: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其宿命通不但很清楚地知道過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後果。

2. 天眼明: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其天眼清凈,能夠看到未來一切事的前因後果。

3. 漏盡明:阿羅漢聖者知道自己斷除所有的煩惱,同時也知道他人的煩惱斷除了。有漏盡通就一定有漏盡明。

經典說,不是所有的阿羅漢聖者都具有三明六通,如慧解脫阿羅漢只有漏盡明,因為他只有漏盡通,沒有宿命通與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被稱為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凡夫也可從修學禪定中得到前五種神通。佛也有三明六通,與阿羅漢相比,佛的三明六通比較高明。另一方面,佛還有十八不共法,佛所具有的能力與阿羅漢、凡夫是不一樣的。

(三)佛十八不共法

1. 身無失:指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圓滿之故,一切煩惱皆盡。

2. 口無失:指佛具無量的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生之機宜而使其皆得證悟。

3. 念無失:指佛修諸甚深的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

佛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在日常生活中,佛的身口意行為一點兒也沒有過失,阿羅漢的行為就沒有那麽清凈。經上記載: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每天都要過一條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女河神就把水分開,斷流給他過。他把女河神叫做小婢,叫多了,女河神起了煩惱,認為阿羅漢輕視它,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佛問阿羅漢有說此話否?阿羅漢承認有,佛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結果他又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為種姓高貴,所以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他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斷除了此煩惱,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其口業還有過失。

4. 無異想:指佛對眾生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這個好,那個不好,平等普度,心無揀擇。阿羅漢還有分別。佛經記載:佛的弟子須菩提尊者認為窮苦的人家,生活難以維持,沒有多余的飲食供養出家人,所以尊者專門乞富不乞貧,以免增加貧窮人家的負擔;反觀大迦葉尊者卻認為出家的沙門,守道行法,是人間的福田,受人間的供養,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所以尊者專門向貧窮人家化緣,免除他們將來窮困。須菩提與大迦葉尊者因分別眾生的因緣而度化,生起不平等之心。因分別眾生的因緣而度化,生起不平等之心。

5. 無不定心:指佛沒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臥常在甚深的禪定中。阿羅漢就有出定或是入定,如入出初禪到滅盡定。

6. 無不知己舍:指佛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法已經沒有執著

7. 欲無減:指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8. 精進無減:指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9. 念無減:指佛時時刻刻都在正念中

10. 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無時無刻不在觀照智慧中

11. 解脫無減:指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之中。阿羅漢有時還會生起「苦」的感受。

12. 解脫知見無減:指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與道理

13.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指佛現三十二種好相,八十隨形好,調伏眾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證果。

14.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指佛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

15.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指佛以清凈之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斷除眾生的無明迷惑。佛無時無刻不在用智慧度化眾生;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後就沒用智慧度化眾生了。

16.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指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

17.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指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

18. 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指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

這後三種智慧稱為正遍知,即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是無所不知,稱為「一切智智」。

五、總結

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滅,世間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成道也不離因果。不論凡夫或入涅槃前的阿羅漢,都在有為因緣之中所謂覺悟解脫生死,就是覺悟因緣法性本空,沒有自性,沒有我們所執著的自體當我們發現到一切法沒有自性時,就會發現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涅槃,所以說覺悟就是證悟涅槃,並非有個涅槃的境界可進入,而是要發現這世間的萬法本來就是涅槃相,這才是真正的覺悟有很多人聽聞佛法後,認為世間有很多苦惱,想要到沒有苦惱的地方去,就往這誌向去追求,這是一種錯誤

真正的覺悟者,是要在世間的因緣法中觀察:緣起性空,萬法無自性。因其本無自性,所以無生滅可得,這就是所謂的涅槃證果者涅槃之後,並沒有到另一個地方去,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而是他證悟到現前本來不生不滅——涅槃修行者證悟涅槃後,在因果上得到相關的果位,而果位的圓滿與否,那要視其修行、利益眾生之行為與其福德圓滿程度來決定覺悟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是一樣的,但是其智慧與德行就不同也因為如此,小乘佛教認為佛與阿羅漢是一樣的,他們把佛稱為大阿羅漢。其實佛的智慧和德行與阿羅漢是決然不同的,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廣超法師【佛學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