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為什麽是信解行證,而不是解信行證?未明解如何生得信?

2022-10-29宗教
  • 如嬰兒相信母親——他不是得先自己證明母乳無毒才可以吃奶;
  • 如學生相信老師——他不是得先自己證明老師所說的都沒有錯誤才可以跟老師學習;
  • 如病人相信醫生——他不是得先自己證明醫生給人治病都治好了沒有治死的然後才能讓這個醫生給自己治病;
  • 如此等等,人們生活中一切利益事,都是先基於信任的,然後才能得到利益。

    人通常是基於常識和感覺來選擇是否信任的,而不是基於先完全了解對方或理論然後才能選擇信任的。

  • 嬰兒盲目相信母親,因此願意吃母乳而得以健康成長;
  • 學生盲目相信老師,因此願意跟隨老師學習而得以增長知識乃至考上好大學;
  • 病人盲目相信醫生,因此願意讓醫生給自己治療而得以病愈。
  • 因此,信任,是一切利益的根本所依,沒有信任,人沒等成長就死掉了。人吃東西也有噎死的,不能因噎廢食是一個道理。

    這些信任,都是屬於盲信,看清楚,都是「盲信」,因為都是自己在沒有能力\智慧\條件去親自驗證對方是否真實可靠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的信任。

    包括碩士、博士、教授、科學家,他們對科學的信任也是盲信,因為科學自己尚且無法證明完全真實可信,因為科學並不是「真理」,只是一種研究真理的方法和手段。

    所以,這世間一切的利益,都是基於盲信的,因為任何人沒有能力先去驗證之後才選擇信任。更何況即便自己試圖去驗證,你用來驗證的知識都是別人的,而且驗證的方法也還是無法保證完全正確的。同時,自己是知識也是有缺陷的,又如何能驗證對方?

    學生對科學的信仰是盲信的,那是因為別人都說科學是可信的,因此你也相信了別人的說法。而你對別人的此類說法,是沒有判斷力的,因為你自己沒有能力去驗證。

    因此,你的選擇,對你能得到的利益大小會起到很大的關鍵作用:

    1. 如果選擇信任的物件,他們的正確理論占多數,那麽你得到的利益就多,損失就少;(如正道)
    2. 如果選擇信任的物件,他們的錯誤理論占多數,那麽你得到的利益就少,損失就多。(如邪道)

    所以,當你學了一定的知識,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分別是非對錯的時候,應當多方參考別人的智慧分析,然後做出對自己利益大而損失小的選擇。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

    對正知見的信心,是修道的根本,是一切善業功德的出處。

    1. 先有,才願意學習。若學生不信老師那就沒法學,這個信是盲信,但是好在信對了人
    2. 學習之後才能逐漸理
    3. 理解了方法道理才能如法修
    4. 如法修行才能得聖果

    這個就是末學所理解的信解行證,如果有什麽錯誤歡迎直接嚴厲批評,如果有什麽不理解的歡迎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