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中部117經/四十大經

2020-12-01宗教

中部117經/四十大經(逐步品<12>)

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庫們:「比庫們!」

「尊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

世尊這麽說:

「我將教導你們聖正定的助伴、資糧,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庫回答世尊。

世尊這麽說:

「比庫們!什麽是聖正定的助伴、資糧呢?即:正見、正誌、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比庫們!凡被這七支準備的心一境性,比庫們!這被稱為聖正定的『助伴』、『資糧』。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了知『邪見』為邪見;了知『正見』為正見,這是他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邪見呢?『無布施,無供養,無供物,無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眾生,在世間中無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比庫們!這是邪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正見呢?比庫們!我說這正見有二種:比庫們!有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見;有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見呢?『有布施,有供養,有供物,有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比庫們!這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見呢?比庫們!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比庫們!這些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見。

他努力於邪見的舍斷、正見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註地舍斷邪見,專註地進入後住於正見,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見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了知『邪誌』為邪誌;了知『正誌』為正誌,這是他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邪誌呢?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比庫們!這就是邪誌。

而,比庫們!什麽是正誌呢?比庫們!我說這正誌有二種:有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誌;有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誌。

而,比庫們!什麽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誌呢?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比庫們!這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誌。

而,比庫們!什麽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誌呢?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思索、尋、意向、專註、細專註、心的導向、語行,比庫們!這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誌。

他努力於邪誌的舍斷、正誌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註地舍斷邪誌,專註地進入後住於正誌,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誌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了知『邪語』為邪語;了知『正語』為正語,這是他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邪語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比庫們!這是邪語。

而,比庫們!什麽是正語呢?比庫們!我說這正語有二種:有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語;有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語。

而,比庫們!什麽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語呢?戒絕妄語、戒絕離兩舌、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比庫們!這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語。

而,比庫們!什麽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語呢?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四語惡行之遠離、戒絕、回避、戒絕,比庫們!這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語。

他努力於邪語的舍斷、正語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註地舍斷邪語,專註地進入後住於正語,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語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了知『邪業』為邪業;了知『正業』為正業,這是他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邪業呢?殺生、未給予而取、邪淫,比庫們!這是邪業。

而,比庫們!什麽是正業呢?比庫們!我說這正業有二種:有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業;有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業。

而,比庫們!什麽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業呢?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比庫們!這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業。

而,比庫們!什麽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業呢?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三種身惡行之遠離、戒絕、回避、戒絕,比庫們!這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業。

他努力於邪業的舍斷、正業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註地舍斷邪業,專註地進入後住於正業,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業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了知『邪命』為邪命;了知『正命』為正命,這是他的正見。

而,比庫們!什麽是邪命呢?設計、攀談、暗示、譏諷、以利養換取其他利養,比庫們!這是邪命。

而,比庫們!什麽是正命呢?比庫們!我說這正命有二種:有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命;有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命。

而,比庫們!什麽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命呢?比庫們!這裏,聖弟子舍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比庫們!這是具煩惱、福分、果報所依的正命。

而,比庫們!什麽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命呢?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邪命之遠離、戒絕、回避、戒絕,比庫們!這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命。

他努力於邪命的舍斷、正命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註地舍斷邪命,專註地進入後住於正命,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命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比庫們!正見者能生正誌,正誌者能生正語,正語者能生正業,正業者能生正命,正命者能生正精進,正精進者能生正念,正念者能生正定,正定者能生正智,正智者能生正解脫。

比庫們!這樣,有學為八支具備者,阿拉漢為十支具備者。(在那裏,以正智離種種惡不善法,到達圓滿的修習。)

在那裏,比庫們!正見為先導,而,比庫們!正見如何為先導呢呢?比庫們!邪見被正見者除盡,且凡以邪見為緣生成的種種惡不善法也被除盡,以正見為緣的種種善法到達圓滿的修習。邪誌被正誌者除盡……邪語被正語者除盡……邪業被正業者除盡……邪命被正命者除盡……邪精進被正精進者除盡……邪念被正念者除盡……邪定被正定者除盡……邪智被正智者除盡……邪解脫被正解脫者除盡,且凡以邪解脫為緣生成的種種惡不善法也被除盡,以正解脫為緣的種種善法到達圓滿的修習。

這樣,比庫們!二十個善的一邊與二十個不善的一邊:大四十法門已被轉動了,必將不被任何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任何者反轉。

比庫們!如果任何沙門、婆羅門思量這大四十法門應該被呵責、應該被反駁,則他的主張在當生中會受十如法的非難而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如果尊師呵責正見,則他會尊敬、稱贊那些邪見的沙門、婆羅門。如果尊師呵責正誌,則他會尊敬、稱贊那些邪誌的沙門、婆羅門。如果尊師呵責正語……如果尊師呵責正業……如果尊師呵責正命……如果尊師呵責正精進……如果尊師呵責正念……如果尊師呵責正定……如果尊師呵責正智……如果尊師呵責正解脫,則他會尊敬、稱贊那些邪解脫的沙門、婆羅門。比庫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思量這大四十法門應該被呵責、應該被反駁,則他的主張在當生會受十如法的非難而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比庫們!即使是那些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的無因論者、不作業論者、虛無論者,他們也不曾思量這大四十法門應該被呵責、應該被反駁,那是什麽原因呢?對毀呰、憤怒、非難之畏懼。」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庫歡喜世尊所說。

四十大經第七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

「有習、有助、有具;說習、說助、說具」(MA),南傳作「助伴、資糧」,參看【雜阿含754經】比對。

「蹲踞說蹲踞(MA.189)」,南傳作「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okkalāvassabha??ā),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那些來自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老師們」(thoseteachersfromOkkala,VassaandBha??a),並引註釋書的解說,只知這兩位(瓦砂與巴聶)住在歐卡拉,其他的(不作業論者、虛無論者)身份不明。

「福分」(pu??abhāgiyā,另譯為「福德的一部份;與福德連線的」),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功績的參與」(partakingofmerit)。

「果報所依的」(upadhivepakkā,另譯為「異熟性(有報果)存在的基礎」),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所獲的成熟;獲得的成熟」(ripeningintheacquisitions)。

「道支」(magga?gā,另譯為「道的一部份;道的支分」),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道的要素」(afactorofthepath)。

「思索、尋、意向、專註、細專註、心的導向、語行」(takkovitakkosa?kappoappanābyappanācetasoabhiniropanāvacīsa?khāro),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想著,想法,意向,心理的專心一意,心理的固定,心的導向,言辭上的形成」(Thethinking,thought,intention,mentalabsorption,mentalfixity,directingofmind,verbalformation)。按:「專註」(appanā),另譯為「安止;根本定」。「細專註」(byappanā),另譯為「統覺;總括」。「導向」(abhiniropanā),另譯為「攀著;已(固著)在心上(的事)」。

「設計、攀談、暗示、譏諷、以利養換取其他利養」(Kuhanā,lapanā,nemittikatā,nippesikatā,lābhenalābha?nijigīsanatā),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計畫、談話、暗示、輕視、以獲得追求獲得」(Scheming,talking,hinting,belittling,pursuinggainwithgain)。按:「設計」(Kuhanā),另譯為「詐欺;欺騙;詭計」,依【清凈道論】的解說,這是指以言說、威儀、做作,來設計別人給自己供養(以下類推)。「以利養換取其他利養」(lābhenalābha?nijigīsanatā),另譯為「以利貪求利;以利求利」,這是指拿自己不喜歡或剩余的供養品,去換取其他更好的供養品。

「以正命營生」(sammā-ājīvenajīvika?kappeti),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以正確的生計獲得他的生活」(gainshislivingbyrightlivelihood)。「營生」(jīvika?kappeti),菩提比庫長老另英譯為「賺取生活」(earnshisliving,AN.8.54)。

「一道」(無岔路之道),參看【雜阿含607經】比對「一乘道」。

「繞著……轉」(anuparidhāvantianuparivattanti,原意為「繞著跑、隨著轉」),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行進與環繞」(runandcirclearound)。按:「繞著」(anuparidhāvanti),另譯為「繞著跑」,「轉」(anuparivattanti),另譯為「隨轉;到處轉動」。

「無所有說無所有」(MA),南傳作「虛無論者」(natthikavādā,另譯為「非有論者」),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虛無主義之教義;懷疑論之教義」(thedoctrineofnihilism)。

「說無作」(MA),南傳作「不作業論者」(akiriyavādā),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無作為之教義」(thedoctrineofnon-doing)。

「被除盡」(nijji??āhoti,另譯為「被滅盡;被用盡」),菩提比庫長老英譯為「被廢止」(isabo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