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功成不處,不欲見賢」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弓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卻用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麽,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人,以補給天下人不足的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出自己的賢能。

在這裏,老子將「天之道」和「人之道」進行對比,突出了「天之道」的博大,「人之道」的渺小。提倡人們遵循「天之道」追求萬事萬物之間的平等,保持謙和、恭敬、卑下的德性。
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老子道德經裏面提出的張弓效應,在生活中也是很多展現,狀態繃得太緊了,就要放松一點。如果太放松了,就要收斂一點,保持一個緊張上進的心態。大自然中的規律是讓富足的去補充貧瘠的,但是我們社會中的法則確實用不足的去補充富余的人,就好比「馬太效應」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老子提出的有道之人才能做到用自己富余來補充天下不足之人,不占功勞自居,也不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名聲。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人可稱之為風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