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寫作業的時候可以聽【大悲咒】嗎?

2022-06-21宗教

在中國,念誦咒語是佛教界普遍現象,很多宗教儀式都要念誦咒語,咒語是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在漢地,道教、民間巫術都使用咒。

在漢語通常語境中,「咒」用作名詞時,指某些宗教或巫術中的密語,用作動詞時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對人對事的美好願望,同「祝」,二是說希望人不順利的話,同「詛咒」,二者詞義正好相反。

在印度,咒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極其重要的組成部份。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最重要的聖典四部吠陀本集中有兩部是咒的專集,其中【夜柔吠陀】是婆羅門祭司舉行祭祀時所誦咒文的集錄,【阿闥婆吠陀】是禳災、祈福等咒語的集錄。「祭祀萬能」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原則之一,而誦咒則是祭祀的核心內容。

「咒」,梵語為mantra(曼怛羅,譯作密咒、真言)、dharani(陀羅尼,意為總持)或vidya(巴利語為vijja,意為明、明咒、咒術)。故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咒、明咒、真言、陀羅尼等,在佛教語境裏通常是指有特殊效驗的神秘音聲。因為是密語,無法或不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只能保持其發音,用文字記錄時,也只能標音轉寫。關於咒及相關概念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上面只是大概的說法而已。

少數人認為,咒有明確的語意,是可以轉譯的,在當代介紹佛教咒語的文章中,經常見到有人把密語的咒語轉譯成顯語,給人的感覺是,有些咒語有明確的詞義,是可以轉譯的。但是,多數人不贊同轉譯咒語,因為咒語不是靠字面意思發揮作用,而是靠音聲發揮作用,轉譯後雖釋明了語意,卻失去了音聲,自然會失去效應。玄奘著名的「五不翻」中的第一不翻「秘密故不翻,陀羅尼是」,指的就是咒不轉譯。

很多咒語是沒有明確語意的,無法轉譯。

早期大乘經大多沒有咒語,中晚期大乘經沒有咒語的是少數,隋唐及以後出現的密乘經,咒語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在【乾隆大藏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中有些經全文都是咒語。隨時間的推移,大乘經中的咒語越來越多,這個總趨勢非常明顯。咒語越來越多,是佛教密教化的表現,也是佛教被印度教逐漸同化的表現。

關於咒語是不是佛法的組成部份,是不是源自佛說,學術界和佛教界爭論已久。基於以下幾點,可以肯定提倡、推崇咒語違反佛陀的聖教:

第一,持咒是外求法,即借助外力達到目的,與神通類似。透過持咒,不能實作解脫的目的,不可能是佛陀傳授的解脫之道。【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卷第四十五:或有沙門.梵誌。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大意是說,真正的修行人不可能透過持咒的方式脫離苦而獲得解脫。南傳【中部】雖有此經的對應經文,也稱為【多界經】,但並沒有評價咒語的內容,這是需要註意的。

有些人把咒分成善咒和惡咒、正咒與邪咒,認為惡咒和邪咒應當摒棄,善咒和正咒應當保留。筆者認為,所謂善咒和正咒,也都是借助外力達到目的,不過一種法術而已,不是根本解脫之道,不是佛教的正道。大概正是基於此,佛陀才明確反對持咒。

佛陀雖然反對弟子持咒,但並未說念咒沒有任何功用,只是認為無助於解脫,不是解脫之道的組成部份。

第二,南傳五部、漢譯阿含經中有很多佛陀明確反對持咒的內容,諸部廣律更是將持咒列為禁戒。

【四分律】(【乾隆大藏經】第1112部)卷第五十三之「第四分雜犍度之三」:時六群比丘。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兇符書咒。枝節咒。剎利咒。屍婆羅咒。知人生死吉兇咒。解諸音聲咒。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彼教他。佛言不應爾。彼以此活命。佛言不應爾。大意是說,各種咒都不應持。

【四分律】卷二十七: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凈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雲何誦習種種咒術乃至解知音聲耶。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誦習世俗咒術者波逸提。比丘尼誦咒構成「波逸提」罪。「波逸提」是佛陀制定的常見戒之一,屬於輕罪的一種,犯者經舍財、懺悔可滅罪,否則死後墮惡道之中。【南傳律·經分別·比丘尼戒·一百六十六波逸提法·119.波逸提四九〔自作咒術戒〕】有相同的內容。

【長阿含經】卷十三和十四、【中阿含經·雙品聖道經第三】、【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四分律】卷第五十三、【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九等也都有佛陀反對弟子持咒的內容。

在阿含經和漢譯廣律中,佛陀多把咒語稱為「畜生咒」,把持咒者稱為「邪命」,如【中阿含經·雙品聖道經第三】:雲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幹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意思是說,凡對於生活物資無法獲得滿足,而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為人消災解厄,以此為生,就是邪命,「邪命」指的是不正當的職業。

第三,阿含經裏佛陀說咒非常少,偶見的可能是後人續入的,說服力很低,與否定性證據無法抗衡。

【長阿含經】卷十二【大會經】,有諸天鬼神及五通婆羅門於佛所集會,世尊欲降其幻偽虛妄之心,而分別為之結咒。這大量的咒語都是明明白白的佛陀「親說」。但是,南傳【長部】裏也有這部經,即南傳【長部·大會經】,南傳【大會經】沒有出現諸天鬼神阿修羅及五通婆羅門,也沒有佛陀結咒的任何內容,只有一首宣說諸天族之名的長偈,是顯語,不是密語,不能視為咒。【長阿含經·大會經】中的長咒,很可能就是這些天王的名字,只不過采用了音譯而已。音譯有明確的含義,與咒是兩碼事,不排除漢譯者把天王名誤認為咒語的可能。互聯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咒語就是天王的名字,但未見具體說明。

在【雜阿含經】卷第九中,優波先那被蛇咬死後,佛陀說了一個咒:塢耽婆隸躭婆隸躭陸婆羅躭陸柰渧肅柰渧枳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閇塢隸塢娛隸悉波訶。這是【雜阿含經】裏佛陀「親說」的唯一咒語,被後人稱為「防毒蛇咒」,這個咒在北傳佛教界廣為流傳。【雜阿含經】中的這個經可稱之為【優波先那經】,該經在南傳【相應部】裏對應的是第69經【優波先那經】,南傳【優波先那經】裏面沒有這個咒。

漢譯阿含經有諸多受大乘佛教影響的痕跡,在確定其是否佛說時,應當與南傳四部對照,如果南傳中也有相關內容,可以基本確定為佛說,否則只能當成參考。

第四,阿含經和漢譯廣律中的「咒願」與咒語無關。

在阿含經和漢譯廣律中,「咒願」是常見詞,一些人將其說成是念咒。如【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凈修梵行,善神歡喜。」即為咒願:「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湣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又如【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爾時世尊。在只桓中與無數眾說法。時世尊啑。諸比丘咒願言長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言長壽。大眾遂便鬧亂。佛言不應爾。時有居士啑諸比丘畏慎不敢言長壽。居士皆譏嫌言。我等啑。諸比丘不咒願長壽。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咒願長壽。

印順法師對「咒願」一詞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他的大致結論是,咒願的咒,是「祝」的意思。前文說過,在漢語中,「咒」用作動詞時本身就有「祝」的詞義,「咒願」中的咒顯然是「祝」的意思,「咒願」就是「祝願」。在阿含經中,凡是「咒願」的內容都是顯語,不是密語,也充分說明「咒願」時說的並非咒語。

第五,南傳上座部明確反對持咒。

南傳馬欣德尊者在【了解護衛經與咒語有何不同】一文中對佛陀反對咒語有非常詳細的解說:佛陀卻把這一類的咒術稱為「畜生明」(tiracchanavijja),稱依靠咒術等伎倆謀生的手段為「邪命」(micchajiva,不正當的謀生方式)。而且佛陀遠離依靠這些「畜生明」來謀生的「邪命」<中說:「沙門茍答馬(Gotama,佛陀)遠離像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對於佛陀的弟子們也是這樣<等經中說:「他遠離像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佛陀明確禁止比庫們學習和教導「畜生明」。因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不存在所謂「咒語」的。

馬欣德尊者在文中特別列舉了漢傳佛教誤把南傳護衛經中的章句轉譯成「咒」的例子,說明南傳上座部護衛經中的偈誦並非咒語。其實,相關漢譯經文明擺著就是普通的偈誦,不是咒語,因為使用的不是密語。非密語的話當然不是咒語。

南傳【律藏·小品·小事犍度5】在講到一個比丘被蛇咬死後,佛陀說:以慈心遍滿四類蛇王族者,為自守、自護而許誦自護咒,然後佛陀說了一首詩偈,但不是密語,而是顯語。這裏的「自護咒」與護衛經裏的偈誦應屬同種性質。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是自日文轉譯的,不是對巴利文大藏經的轉譯,「自護咒」在巴利語中很可能不是「自我防護的咒語」這種詞義。

【四分律】相同處為:若誦治腹內蟲病咒,若誦治宿食不消咒,若學書,若誦降服外道咒,若誦治毒咒,以護身故無犯。這裏的「咒」有兩種可能,一是與上座部律一致,二是漢語的「咒」,但是是佛陀所說還是後人加入的無法確定。【十誦律】也有類似的內容。這些內容似乎顯示佛陀並非全面徹底地否定持咒,但即便【四分律】、【十誦律】這些內容不是後來加入的,顯然也是佛陀準許持咒的特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佛陀是禁止弟子持咒的。

大乘經提倡持咒,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影響所致,印度教在笈多王朝以後的勢頭可能遠強於佛教,弱勢宗教受強勢宗教影響是必然的。

密教經典在唐朝以後在漢地泛濫,【乾隆大藏經】中「宋元入藏之大小乘經」中有很多天息災等外來僧人轉譯的密乘經,筆者選讀了十部密乘經,發現它們很相似,都是咒語泛濫,爛施魔法,一部份用卑鄙、恐怖、烏煙瘴氣形容一點不為過,與阿含經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在漢地,阿含經、大乘經已流傳近千年,唐、宋開始大興的密乘經與阿含經和大乘經差異極大,很容易被視為異端邪說,天息災等人轉譯的密乘經有的直接被宋朝皇帝封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或許是秘密佛教在漢地未能興盛的最重要原因。

在印度,由於阿含經流傳了很久,大乘經出現後很容易被視為異端邪說,因此大乘經在印度似乎一直未能占據主導地位。在漢地,從佛教傳入的初始階段,大乘經就占據了主導地位,因為沒有阿含經先行流傳的歷史,大乘經很容易就站穩了腳跟,因此漢地形成了以大乘經為主導的大乘佛教。在藏地,從後弘期開始就是以秘密經典為主,因為藏地阿含經從未流傳過,大乘經也僅在前弘期流行過一段時間,秘密典籍很容易在藏地站穩腳跟,因此在藏地形成了秘密佛教。大乘佛教在漢地的形成和秘密佛教在藏地的形成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