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解脫道的目的是煩惱障滅盡後進入涅槃,這個狀態無色身,無意識,沒有痛苦,不受後有。小乘四果羅漢入滅後,除非佛陀介入,否則他自己不能離開涅槃的狀態,一直在永恒的寂滅裏。這個狀態的優點:完全的離苦,因為無生所以無死,所以是解脫。這個狀態讓世人產生疑問的地方:沒有意識,世界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知道,盡管不是人類理解的死,但似乎和冬眠有點類似,有點象是一種永恒的冬眠。
大乘菩薩道在煩惱障滅盡後,不進入小乘的涅槃,而是繼續滅習氣障和所知障,同時生起利他菩提心,利生修功德力,修成菩薩乃至成佛,並幫助眾生解脫,引導眾生修菩薩道。自己修到7地菩薩果位之後,自己可以選擇進入大涅槃。大涅槃和小乘阿羅漢的涅槃類似,不過有區別,這種可以叫做大休息,可以隨時從涅槃裏出來繼續渡化有緣眾生,也可以一直在涅槃中,是休息還是行利他事業完全是他自己決定。菩薩道的特點: 菩薩還要滅習氣障和所知障,還要修功德,這是小乘阿羅漢不修的內容,所以菩薩比小乘行者在利生的能力上大的多,能利益無量眾生,可幫助無量眾生離苦,也就是說菩薩法力高強。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薩可以自主選擇涅槃和利生兩種狀態,可以在兩種狀態裏切換。菩薩有微妙功德身,盡管菩薩的功德身可以有非常長的壽命,但是有生就有死。菩薩的「死」和六道眾生的死不同,對他而言生死只相當於司機換一輛車,沒有六道眾生的那種痛苦,而且換哪輛車都是自己決定的。菩薩報身一般在凈土,化身到世間幫助眾生。菩薩在世間利益眾生時,也會有痛苦,要利益有情就得去有情世界,世界一定有二元對立,有苦就有樂,有生就有死。不過對證悟的菩薩來說,輪回和涅槃本來也沒什麽區別。
涅槃道有點類似於永恒的冬眠,菩薩道還要在六道裏為了幫助眾生而進進出出,有無兩全之法?沒有。其實修到7地菩薩之上能進行涅槃道和菩薩道的切換,那時菩薩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從個體而言,所我個人認為修菩薩道更好,自己修到7地菩薩以上時再選擇涅槃道還是菩薩道也不是不可以。
要對比涅槃好還是佛菩蘇里生好,需要先有個有個天平,這個天平就是價值觀,但是不同的價值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那哪個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呢?比如佛認為善事正確的,魔認為惡才是正確,佛魔之爭永遠沒有結果。涅槃好還是不入涅槃行菩薩道利生更殊勝?這個問題無解。
從修學上來說,解脫道和菩薩道共有的是滅除業障,煩惱障。所以這部份修行雙方可以互相替代。煩惱障滅盡後,小乘把世間因緣斷掉入滅進入涅槃。菩薩道則要增加和眾生的因緣,利益眾生修菩薩的功德身,同時修菩提心,消習氣障和所知障,所以大乘的功課比小乘要多出很多。修學上的這些差異,導致小乘和大乘出現一些不同,比如小乘要斷世間因緣,所以三果後必須斷正淫才能修到四果。大乘要增加和眾生的因緣,所以不出家也可以修成菩薩。但是大乘行者滅掉煩惱障後因為世間因緣太多入不了小乘涅槃。大乘滅了煩惱障後,必須要考慮利生事業了,這時菩薩戒和別解脫戒有時就會出現碰撞,這時要求回小向大。比如小乘僧人要求不碰金錢,減少業和緣以最終涅槃。大乘菩薩可以接受世間眾生金錢供養,能增加供養者的福報,也增加了自己和供養者的因緣。
----------------------
有的小乘學人否定大乘,藐視大乘。說小乘憑自力,大乘憑他力,贊自力貶他力。南傳有內觀,有四禪八定,有念經,有念佛(不是口念)。北傳和藏傳有禪修,有念經,有念咒,有念佛(口念加心念)。如果把修禪定叫做自力,把念誦叫做他力,南傳北傳藏傳都是二者都有。再者,從本質上說,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我「也是諸多因緣和合的假我,看起來是你自己想修小乘,看起來是你自己想修禪定,但是,真的有個恒常的自己去下決定想修小乘嗎?真的有個自己下決定想修禪定嗎?答案是NO!本質上都是諸多因緣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出的自力和他力這些現象,都是各自修佛因緣的一部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