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宋初之際,由五鬥米道發展而來的天師道、上清派和靈寶派分別以龍虎山、茅山和閣皂山為活動中心形成了著名的三山符箓。北宋哲宗時,朝廷下令封龍虎山的正一、茅山的上清、閣皂山的靈寶為經箓三山。三山符箓由此而來,分別為龍虎山的正一箓、茅山的上清箓和閣皂山的靈寶箓。

龍虎宗
龍虎宗是正一天師張道陵的後裔以龍虎山為中心發展而成的符箓派。關於龍虎宗具體建立於何時,在道書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漢天師事家】說是建安二十年,張盛南下龍虎山嗣教;【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卻說是西晉永嘉中期,張盛入龍虎山嗣教。直到南朝時才在史籍中見到張陵子孫之名和事跡的正式記載,但這些天師子孫那時都不住在龍虎山。直到唐代中後期,才有張陵後嗣居住在龍虎山的記載。

到了北宋,龍虎山的聲勢開始強盛,其中有六位天師被封為「先生」。到了南宋,又有兩位天師被封為「先生」。元代更是以政府名義承認了張陵子孫的「天師」稱號,並授予他們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到了大德八年元成宗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自此龍虎山的正一箓、茅山的上清箓、閣皂山的靈寶箓統稱為正一符箓。從而標誌著龍虎宗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茅山宗
茅山宗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陶弘景和他的眾多弟子以茅山為中心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使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體系逐漸完備,這時的茅山已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從此上清派就被稱為「茅山宗」。
從陶弘景起,茅山宗一代代人才輩出,發展日益興盛,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更加昌盛。所以當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家所宗」的說法。到了宋朝時期,歷代茅山宗的宗師都得到宋室所賜的「先生」稱號。茅山宗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是真正的「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茅山宗從南朝梁一直到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是道教的主流。

茅山道士在道教界被稱為上清弟子或三洞北子,是以出家居道觀修煉為主,重視文化和宗教道德修養。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傳承修習的主要內容是【上清大洞真經】、【靈寶經】、【三皇經】和天師道的經戒法箓。茅山宗有著相對系統的教理和規範化的宗教儀軌,主要以撰寫著述聞名,是諸道派中的佼佼者。為道教理論和修煉方術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南宋之後,茅山宗逐漸衰落,但仍然傳承不絕,且不時有高道聞名於世。至正一教主張與材被敕總管三山符箓後,才被並入了正一道。
閣皂宗
閣皂宗的形成時間是在北宋,一直流傳至元明。是靈寶派發展到以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傳播中心時期的別稱,是符箓三宗之一。
閣皂宗是由靈寶派傳衍而來,故而其基本信仰、所奉經書和方術都與靈寶派相同,依然尊【靈寶度人經】為主要經典,齋醮科儀也同樣倍受重視。由於資料缺乏之故,關於閣皂宗的承傳普系及傳播情況目前所知甚少。根據周必大在【臨江軍閣皂山崇真宮記】中記載,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看到的閣皂山崇真宮布局情況,可知在南宋孝宗、寧宗時,閣皂山崇真宮的規模很大,道士人數眾多,可見閣皂宗在當時是十分興盛的。
入元之後,在元朝統治者的支持下,閣皂宗仍然在傳播。

宋末元初閣皂宗有一著名道士鄭所南,【正統道藏】中收錄了他的【太極祭煉內法議略】三卷,是靈寶齋法的闡述著作。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曾為該文做序言,可見他是靈寶齋法的重要傳人。到了明代閣皂宗的傳承還有延續。【閣皂山誌】寫道:「壬辰,山寨鄧克明之變,(崇真宮)台基殿俱毀。明洪武初,道士徐麟洲復之。十七年,授五十代孫李半仙為靈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復授張尊禮為靈官。宣德初,授黃谷虛,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歲饑,有采蕨者遺火,延毀宮觀。谷虛稍修復之,嗣後教典不墜。」這說明在宣德年間,閣皂宗仍有傳承,其教派仍有相當傳播,但就此以後就趨於衰落,以至於一蹶不振。

到了清代,雍正【江西通誌】寫道:「今所存者惟八景壇基,有碑記及詩。」光緒【江西通誌】也說:「今所存者為八景壇基。」閣皂宗祖宮雕零至此,其衰微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