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仙樂」大家腦海裏呈現的定是「西遊記」王母的蟠桃盛宴,眾仙聚集,歌舞升平,一派祥和之景,那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道教音樂。
道教屬於中國的本土教,中國北方的一般屬於全真道流派,南方屬於正一道流派,其中陜西白雲山白雲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全真道,了解白雲山道教,首當其沖的便是要多多了解白雲上的道教音樂。
白雲山道教音樂與其說是道教音樂,倒不如說成是一種儀式音樂,它包含了道、釋、儒三教文化,有道教固有的道樂,也有民間的俗樂,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一般道教固有的道樂與吸收民間而來的俗樂共存於道場活動之中的這一現象,是可以和道家供奉的先天神和後天神兩類神仙體系聯系起來的,先天神和道教固有道樂相對應,後天神和吸收而來的民間俗樂相對應,先天神是本來就存在的神,如玉皇大帝;後天神是人神,是百姓封的,如三皇五帝等之類的,所以說道教的固有道樂有時道教的「先天道樂」,吸收的民間俗樂乃是「後天道樂」,「後天道樂」被稱為道樂的原因就在於它被「神話」的過程與結果。
同時這也體現了道教在處理「人神」關系的智慧,即在人的能動性達到一定的成度,即便是普通人,也是可以成為神仙的,所以白雲山的道人們在道場中所誦唱的是道樂還是俗樂並不是很在意,對他們來說在道場中「用啥樂」「何時用樂」「為誰用樂」,道場中用樂需要註意的儀式,道場的程式和節奏,用樂的態度和目的,這才是他們所關註的,對他們來說只要態度和目的明確,用的是固有道樂還是民間俗樂並沒有什麽不同,也正因為如此,慢慢的民間音樂被用於道教儀式中,加之用道教特有的誦唱方式及樂器演奏,民間俗樂就便慢慢的開始帶有仙氣,成為了道教音樂的一部份。
道教音樂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道教外向行為表現,一般他的出現都依賴於道場,是道教齋醮科儀活動的產物,只有在道場中,伴隨各種儀式的出現才會誦唱演奏各種道教音樂,所以說道教音樂是一種儀式音樂。是為了表達宗教信仰,宣揚教理、教義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白雲山道教音樂從內容上分為經韻曲調、笙管音樂和打擊樂三部份。從樂器上又可以分為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類。其中笙管音樂主要由笙、管子等吹奏樂器演奏而成,使人聽之心曠神怡,如入仙境,具有很濃厚的宗教氛圍的神韻樂曲, 聽完之後的感受便是給你這種音樂肅穆端莊,清新悅耳,委婉細膩,文靜優美。讓人留戀忘返,不願醒來。
其實在現代的生活中,能夠聽到的道教音樂除了一般的喪葬儀式的音樂之外,傳統的道教音樂已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可以歸於一下幾點,一是一般道教儀式賴以生存的人文社會環境(例如:廟會文化)發生了改變,使的其幾乎沒有了生長沃土,二是受現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道教音樂的受眾越來越少,三是道教傳承人越來越少。其實還有很多都是需要我們好好反思和補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