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魯智深圓寂只是作者的一種寫法。作者還說,這家夥圓寂的時候坐在炕上,肉體在虛空中升起呢。你說這能是當真事來說嗎?
我們要是想討論,也就是討論作者對於魯智深圓寂的情節設計意圖到底是啥?

=================================】】】】
水滸傳裏,魯智深雖然是個和尚,但卻是一個花和尚。不受戒。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魯智深是被迫出家。而不是發心出家。
魯智深最開始犯人命案本身就是個錯誤,而不是某些人所說的有瑕疵的正義使者。
他的瑕疵並不是用力過猛,殺了屠戶。而是因為他見色起意,才殺了屠戶。
換句話說,他並非完全出於公心,提受害人著想,才打死了屠戶。
在原文裏,那個苦主哭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本來就給屠戶家做小妾,結果因為屠戶家的正妻刁蠻,把她攆了出來。她沒好日子過,才哭。
換句話說,這並不是一個強搶民女的案子。而是小三內鬥的故事。
這就好比有人報警,家暴。警察上門不調節糾紛,也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把男主人殺了,要娶受害者為妻。你說這是什麽事?
魯智深不是因為用力過猛殺了屠戶,而是他見色起意,一定要打死屠戶。
從這個角度講,魯智深雖然平時仗義,但也受到七情六欲的影響。甚至在私利足夠大的時候,他可以為了自己,激情殺人。這才是魯智深出場時,作者給他刻畫的形象.

=========================>>
魯智深殺了鎮關西以後,上山當和尚這事.也是金翠蓮找了新的相好才給安排的.就是那個給魯智深出錢掛單的員外.
有的人以為這個員外是跟魯智深有過命交情.其實是因為他撿了便宜,順帶著提金翠蓮解決這兒意外冒出來的殺神.讓寺裏方丈看著他.錢員外出得起.魯智深也就真的當了和尚.
這一段背後的隱喻,其實是一個類比.鎮關西的名字是武力,職業是屠戶.說白了算得上小康之家.遇到武力值更高的魯智深.被錘爆了.按照邏輯,應該是魯智深霸占金翠蓮.結果金翠蓮找了個更有錢的員外擺平了魯智深.其實是暗指,有錢能使鬼推磨,武力值在婚姻中是下等品相.魯智深裝逼失敗.
這就好比,你決鬥贏了,結果妞跟別人跑了.你說你打贏了又有啥用.這比打贏了以後,抱得美人歸更加現實也更加厚黑.

魯智深因為自己的魯莽被迫出家.
從心裏講,魯智深是沒想過出家的.他一開始就是為了避禍.當和尚對他來說本來就是做個樣子.這其實就是魯智深花和尚這個角色的由來.
==================================>>>>
當然,魯智深也不是完全沒有受到點化.
人有很多種死法.圓寂是和尚有成就的說法.
所以魯智深的死,首先代表著作者想要說明,就算你是內心有七情六欲的殺人魔王,被迫入道,也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他不是被殺,而是自己悟透了,圓寂的
那麽,魯智深到底悟到了什麽呢?
原文是這麽說的: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裏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短詩分三段。說的是魯智深入佛門的心路歷程。
第一句的意思說的是他的本性。魯智深是個俗人,他一開始的生存目標跟佛沒啥關系。是迷茫的。所以日常起居也就無所顧忌。愛殺人放火並不是說他幹這事有快感。而是說他想要實作自己目標的時候,憑借著自己的武力值,覺得能動手的,絕不動嘴。能把對方幹掉,淪陷的,就用不著說理。誰拳頭最大,誰就最有理。
第二句的意思裏金枷玉鎖其實是個比喻。枷是押送犯人是禁錮犯人避免逃跑的刑拘。鎖就是掛在上面避免枷開啟的那個鎖。按理說,人帶著刑拘是恥辱。但詩裏說的金玉,很顯然不是貶義詞。也就是說他其實在出家的過程中,悟到了戒律的用處。當然這個過程其實是很復雜的。從倒拔垂楊到救林沖。他其實還算得上是快意恩仇的。但是到了後面他做了山賊以後才發現,脫離了王權的管束,當山賊也是有規矩的。
梁山內鬥的過程,讓魯智深意識到,沒有規矩比有規矩更可怕。他前半生活在跟規矩的對抗中想要快意恩仇。後半生逐漸意識到,規矩其實是個好東西。所以才用金玉來做比喻。
第三句是觸景生情。為啥魯智深看到錢塘江上的潮湧就悟了呢?因為他終於意識到自己跟世界的關系。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和差別。
其實無論魯智深做什麽,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員。他仗著武力值到處逞性霸道的時候是錯的,也是對的。他意識到戒律和秩序的重要性雖然是對的,但也是徒勞的。因為他意識到就算自己想要建立一個秩序,他自己其實也是做不到的。宋江想要詔安歸順,結果也是完蛋。他自己想要走出一條路來,結果還是啥都做不到。
他自以為自己武力超群,有這個實力快意恩仇。可實際上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是滄海一粟。他圓寂,其實就是說他終於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麽回事了。

=================================】】】】
從人設的角度講,魯智深是非常純粹的,武力值為核心特點的人。
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有這樣一種渴望。事實上,在我們沒有進入到復雜的社會關系時,我們最先感受到的差距,就是力量的差別。我們崇拜力量。我們會覺得,秩序就是強者建立的,因為我們打不過暴力機構,所以我們才被迫遵守秩序,被迫被奴役。
但是魯智深的故事告訴我們,空有武力,到處搞破壞,匹夫之勇也就是那麽回事。
社會是復雜的。你比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勇,也不代表你就能心想事成。
魯智深的圓寂其實就是透過佛法,告訴我們只有當你經歷足夠多時,你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本性,自己行為的因果。只有當你的視野從自己的喜怒哀樂,擴充套件到看更大空間的潮起潮落時。你才能從自己以外的視角看到自己的完整面貌。
魯智深出場時受到自己內在本性的影響到處逞能。他退場的時候終於認清了自己的本性到底是什麽。
其實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人甚至還不如魯智深。他們非常崇拜魯智深。覺得自己要是有魯智深那樣的武力值,一定做的比魯智深好。這樣一種想法讓弱者癡迷於成為魯智深式的人物。然後去癡迷武力,權力,小聰明。凡是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都沒看懂魯智深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