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溫馨提示,以下說話並非導人迷信,更並非針對任何人,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不同執著構成不同無知,結果闖下大禍,無論這段說話讀者聽不聽得明,筆者此刻隨緣盡心說了,好自為之】
無論任何人用什麽派別、身份、角色,如果對別的教派進行批判、挑釁、攻擊及悔辱,甚至用上「費拉不堪、偽佛法、大乘偽法、假佛法」來刻意形容大乘佛法,筆者也不為所動,因為世上有因果。
惡口對每一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後果......
對小朋友罵一句,他可能會馬上哭出來。
對陌生人罵一句,他可能會引起爭執,甚至大打出手。
對愛人罵一句,他可能會難過及傷心。
但......先撇除聖人,哪怕如果面對一個心中有「道」的人~「道人」,由於他的心的逐漸進入了「道」。故此,猶如向天空打拳,氣力只會浪費自己,「因果」除了是「心識活動」,也是牽涉物理現象,簡單說,弘揚或扭曲聖人所說的言教,無論是善願、惡願,都會感召不同的反應,導至幾何式級數報酬。
(註:古雲:寕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一顆真誠求道之心,非常真貴,盡管此求道的人此刻並未證道,但不排除他是將來的聖者,千萬別悔辱求道人,否則如果刻意幹擾及打擊一個有求道心的人,必遭天譴)
盡管聖人已經死了,但聖人留下來的言教代表了聖人,部份人竟敢大言不慚,對一個自己未能摸透的領域,天天進行辱罵,那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註:如果阿彌陀佛、地藏菩薩等等漫天諸佛也是存在,如果更是出自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某部份人後悔已經太遲,如斷言2000多年前的佛陀言教只是眼前之文字紀錄,更認為可百分百完全不遺漏流傳下來,此乃天真,勿忘記什麽叫一脈相承~傳承)
【四十二章經】雲:「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部份人每天用最悔辱的說話攻擊大乘佛法,樂此不疲。筆者由於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故此一直冷眼旁觀,靜觀其變,看見部份人由於不善辭令,欠缺正確佛法基礎,被對方罵至啞口無言,令人心酸。
撇除任何宗教信仰,站人論而言,確實於心不忍,這班口抹橫飛的人連基本做人同情心都無,還談得上是一個學佛人嗎?這種情況實在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人性何在?天天高調說別人是「偽法」?
筆者並非不想幫大乘佛法的行者,而是我想看看究竟自命大乘佛法的人願不願意正視問題,昇華自心。
不必問筆者究竟是大乘還是小乘,何必回答?順得哥情失嫂意,各自做好本分便是,但無論秉持什麽宗教及教派,人在做,天在看。
現說一句,無論任何人是否相信「神通」這件事,現作分享,舉頭三尺有神明,可能大家未聽過什麽叫「護法神魔」, 大靈界一直存在無數維護正法秩序的神靈,他們本來就並非善男信女,是屬於多維空間的妖精,只不過某部份受到佛陀的感化,皈依佛門。
筆者想說什麽,問一問開了「天眼」的人的人,長期傷害別人的心的「佛門敗類」將會有什麽下場?
勿做一只無知井底蛙,否則將來一班口不擇言的人就能體會因果報應的美味,因為這班敗類不斷打擊一班善心的信眾,猶如挑戰大自然這個無窮大力。
筆者是否在危言聳聽?勸君不要再侮辱別人,由於這個「知乎」論壇屬於比較科學的地方,本人不方便說出什麽大靈界的事情。
P.S 不要再做「長舌婦」,哪怕別人修邪法也跟自己無關,何必多言?千萬不要多事,仍是說一句,收一收自己的口,積一積自己的口德,懇請為世上添多一點安寧吧。
勿以為大乘佛法不存在,更勿以為大乘佛法沒有傳人,這班人只是低調,聽得明嗎?因為他們秉持「四無量心」,大乘佛法如果偽得如此有系統及邏輯,又令筆者產生思維昇華, 死而無憾矣,「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加重要啊!
問:阿彌陀佛是否存在?
答:輕心活生生在清醒之下,親眼見過。
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否佛說? 答:輕心活生生在清醒之下,1分鐘之內感得觀世音菩薩兩度化現人身親自說法及扶持。
井底之蛙看世事,
好勇鬥狠大無知,
沮咒悔辱大乘法,
一廂情願定黑白。
佛口蛇心三毒見,
毫無善良慈悲言,
如不懺悔重上路,
君見元神入魔天。
如能懂得四念住,
領悟八正道知見,
不忘初轉四聖諦,
離欲羅漢在身邊。
【佛陀說什麽?】
~~~~~~~~~~~~~~~~~~~~~~~~~~~~~~~~~~
【輕心修行話】
民間部份人誤解以為將一句中文「阿彌陀佛」口唸到老,口唸到死,然後什麽領域都不努力,就以為可以契入「凈土」,這個根本不是【阿彌陀經】所說的道理,完全曲解。
今時今日有些佛教領袖,不斷推廣禁欲、單身、貞潔、女德、弟子規、燒香、燒紙錢、建寺廟、放生、誦經、祈福、破災難,這些更是完全扯不上佛法半絲關系,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外道」,這只是「人倫」,甚至是迷信。
答:離一切相,則名諸佛。
這種大乘佛法道理是超越了任何宗教的表達,因為破除一切觀念與立場。不難發現所有宗教都有一個立場,但是佛法卻沒有,因為「離相apratisthita laksana 」。
只要能夠秉持不滯留於一切觀點與立場,基本上已經天下太平。
想一想......
問:人的「煩惱」是來自「滿意」嗎?答:不是。人的煩惱是來自「得不到滿意」。
問題出來了......
一、「滿意」的時候不煩惱。
二、「得不到滿意」的時候就煩惱。
故此,可以得到一個推論,要得到真正「永恒不煩惱」,可能就是要超越了「滯留」滿意這個境界,而不是「滿意」本身,讀者聽得懂嗎?
大乘佛法並不是要求「禁止快樂」。大乘佛法並不是要求「追求痛苦」。
大乘佛法並不是要求做「不知不覺」的活死人。
不論「斷除快樂」,還是「尋找快樂」,也仍然有機會煩惱,因為需要倚靠外界來滿足自心,始終也是遺憾的,因為世上不曾存在客觀的「稱心滿意」,過去沒有、當下沒有、將來也沒有。為了得到真正的永恒快樂,就必須要從滯留的感覺中超越出來,這個過程叫「離相」。
無論大乘佛法的學生是否馬上做得到「離相」,也必須對這個大乘佛法的核心具備應該有的正確雛形,否則已談不上是大乘佛法可言,而切入大乘佛法核心的手段就叫「般若菠蘿蜜多」,它就是一套學習擺脫「二元對立、觀點、立場」的思路,大乘佛法內的一切方式,亦即所謂「功法」,也是是為了走進這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