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本人並不是印度教徒,而是穆斯林,所以阿米爾·汗並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印度教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而是屬於印度穆斯林社會中最高的社會階層「艾許拉夫」。

阿米爾·汗在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
雖然伊斯蘭教教義主張「信徒皆兄弟、人人平等」,但是印度穆斯林一方面處於印度文明圈下受到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印度穆斯林中有很多源於印度教徒改宗,所以在印度,雖然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對印度的種姓制度沖擊巨大,但是也形成了印度特色的伊斯蘭文化,印度的穆斯林發展出一套自身的「類種姓」的階級。然而值得註意的是,由於種姓制度有悖於伊斯蘭教最基本的人人平等主張,故印度穆斯林內部是不接受內部存在種姓這一說法的,其不同的階層結構缺乏意識形態上的支持和背書,以至於印度穆斯林的不同階級下沒有太多的不平等,不像印度教的種姓那樣影響深遠到逼迫底層種姓大量改宗的情況。

阿米爾·汗和他的母親在麥加
印度穆斯林的「類種姓」階級包括:艾許拉夫、阿吉拉夫和埃傑爾。阿米爾·汗理論上屬於其中最高等的「艾許拉夫」。因為艾許拉夫主要由早期進入印度的阿拉伯、波斯、普什圖、突厥等中西亞征服者,以及少數印度本土改宗的上層人物、武士階層(如原屬於剎帝利階層的武士群體拉齊普特人)等。阿米爾·汗的祖先是來自阿富汗的普什圖貴族,所以理論上他屬於印度穆斯林的最高階層「艾許拉夫」。當然,阿米爾·汗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其所處的印度穆斯林社會階層關聯不大。
剩下的阿吉拉夫和埃傑爾,前者主要改宗伊斯蘭教的原印度教中高種姓,以及與原先印度教中服務行業關聯緊密的職業種姓,而後者主要是原先印度教中賤民改宗者。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社會階層,恐怕更多的是社會、經濟因素,以及慣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