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態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斷的追逐名利,讓自己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也許我們忽略了周圍的風景。一直要說停下來停下來,可是腳步卻從未真的停留。其實在古代,為了讓民眾凈化心靈,削弱爭名逐利的心態,聖君都采取了一種極其重要的手段,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述的無為而治。滿足民眾的基本溫飽,感化民眾的心靈,讓所有人在無欲無求中快樂生活。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百姓不相互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麽,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在這裏,老子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整個社會現象,最後提出了統治者的「無為而治」,看似無為,實則有為,這種境界在悠然中又隱含著人性的真實。

唐朝建中年間,南劍州有個秀才,叫林善甫。他自幼聰慧異常,為人耿直,博覽群書,眼下在京城太學讀書。這次,因母親患病,告假回家,日夜在母親床邊侍奉。不久,母病痊愈,林善甫收拾行李,暫別母親,帶了書童王吉,再往京城太學讀書。一路上,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日便到了蔡州邊界。眼看天色已晚,林善甫主仆二人到一家客店投宿。飯後無事,林善甫點燈讀了一會兒詩書,王吉便安排主人上床休息,好明日清早起身趕路。王吉由於白天勞累,倒下便呼呼入睡。林善甫脫了衣服上床,仰天躺下,因思念母親,輾轉反側,一時無法入睡。忽然,隱隱覺得身下有一硬物硌著,橫豎睡不舒服。好在油燈未熄,便起身揭起床單墊被察看,只見墊被下面原來有一個布袋,袋中有一錦囊,錦囊中有上百顆罕見的大珍珠,價值連城。林善甫拿在手裏細細察看,略一思索,就收在自己行李中,然後躺下熄燈休息。
第二天,林善甫走出客房,到帳台前問店主人道:「前天夜裏什麽人在我那間房裏住宿?」店主人答道:「前天晚上是一位過路客商在房內住宿,官人有何吩咐?」「這個客商原是我的故友,我們相約在此會面。因我誤了日期,沒能見到,」林善甫說,「這個客商如若回來尋找時,麻煩店主轉告,可讓他來京城太學尋問林善甫便可以了。千萬千萬!不可誤事!」林善甫結算了住店錢,又一再叮嚀店主,方才動身上路。走著走著,林善甫恐怕店主人誤事,放不下心,便吩咐王吉在沿途顯眼的墻上張貼啟事。啟事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南劍州林善甫於返京城太學途中,宿於蔡州客店,有故友尋覓大珠,請去京城太學尋訪勿誤。」不過半月,主仆已到京城,去太學報到銷假,仍舊安心讀書。
那個遺失珍珠的客商知道珠子遺失後萬分緊張,於是來到蔡州客棧,向店主人打聽住客,店主人將林善甫尋故友的事情告訴了客商。客商很迷惑,但還是去了京城,他見到林善甫後就跪地相求,林善甫得知情況後,將珠子一顆不少的歸還給他,客商很感動,決定將一半的珠子贈予林善甫以作酬謝,後來被林善甫拒絕,從此以後,林善甫路不拾遺的故事也流傳千古。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古代君王和官吏們理想中的清明廉政,林善甫還回無價寶珠的事跡,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老子認為聖君的治理原則應該是:凈化人們的心靈,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追名逐利的雄心,強健人們的筋骨體魄。林善甫面對價值連城的珍珠而不據為己有,他視金錢如糞土的高尚品德值得人們傳頌。
在我們現代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放下自己心中的欲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不計較名利得失,認真完成工作,並在工作中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到達更高的境界。這樣能力提升更能讓未來的職場之路遊刃有余。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糾結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應該著眼更多值得關註和珍惜的事情。
Copyright © 2023 www.aqiusha.com NO.1 華文世界
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