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為什麽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城?

2014-12-29宗教
經過半年的拖延癥之後,我終於要來填坑了。。。

————————————我是正文開始的分割線————————————

首先,一句話概括:

耶路撒冷能夠成為三教聖城的最主要原因當然是它獨一無二的歷史行程;而它之所以仍然被尊奉至今,而不是像歷史上其他五花八門的許多「聖地」一樣煙消雲散或者只剩殘骸,則是和近一個世紀的政治格局分不開的。

(咦。。。我記得知乎上有人答過「歷史上有哪些消失的名城」之類的問題,怎麽找不到了-_-)

這麽排耶路撒冷的歷史分期也許能把問題說得清楚一點 (括弧內是該時期城市中最強大的宗教勢力):

1.聖殿時期 (猶太教)

最開始耶路撒冷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個小村莊,後來因為它在迦南地區(Cannan,也就是今天的巴勒史坦地區)的地理優勢——向西可以俯瞰從埃及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地中海沿岸商路,向東可以監視該地區最重要的水源約旦河——而被當地的土著人建成一個小型要塞。

根據希伯來聖經(也就是基督教聖經的舊約)的記載,逃出埃及的猶太人在與當地人混戰了許久之後,終於在領袖大衛的帶領下打下了這座要塞,並將猶太王國定都於此。大衛把猶太教最重要的寶貝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運到了這裏,並開始了正兒八經的城市建設。可惜上帝不爽他的許多舉動(比如睡自己將軍的老婆blablabla),所以修建聖殿的榮耀最後歸到了他的兒子所羅門的頭上,而聖殿的興建也奠定了耶路撒冷在猶太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所羅門掛了之後,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和當初劃分雅各/以色列的12部落有關,太長了有機會再講),猶太王國一分為二,然後各種兄弟鬩墻-_-...然後大家都可以猜到了,在古代近東那個大帝國此起彼伏的地方,一個小國還玩分裂簡直就是no zuo no die。。。總之最後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聖殿被毀,一大幫子猶太精英被擄到了巴比倫,也就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後來新巴比倫又被波斯帝國滅掉(出來走總是要還的。。。),波斯國王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所以一部份猶太人又跑回去(還有一部份人覺得巴比倫挺好的,畢竟在當時是個像今天紐約一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重修了聖殿,又被稱為第二聖殿

再之後就是希臘化了的馬其頓人,在性向至今不明的美男子亞歷山大大帝的率領下,又把波斯人給打跑了(again出來走遲早是要...),希臘人覺得猶太人的一神信仰太土裏土氣了,比高大上的希臘哲學和眾神譜系差遠了(驕傲得太早了親。。。),就各種為難猶太人(逼著吃豬肉啥的),猶太人不爽了就發動了小有名氣的馬卡比起義(今天以色列的各種運動隊還都喜歡起這個名字),打跑了希臘人,在獨立建國的同時也維護了他們眼中聖殿的純凈。

2. 耶穌傳教與羅馬帝國統治後期(基督教)

後來耶路撒冷及周邊的統治權落到了希律王的手中,他是一個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猶太人但其實比羅馬人還更像羅馬人的以東人(真繞。。。),並且是凱撒的好基友(還救過凱撒一命)。所以名義上猶太人還掌握著耶路撒冷,實際上羅馬人想當占領軍是分分鐘的事。根據聖經新約(希伯來聖經當然是沒有這一段的)記載,耶穌就是出生在希律王的統治時期。

耶穌的事情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去看聖經,上面寫得很多——當然至於耶穌的原意是想改良猶太教還是創立一個新宗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總之對於基督徒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耶穌最後被釘死在了耶路撒冷,又在此地復活,並被預言還將在末日來臨時重返耶路撒冷。其生前走完的最後一段路(又稱「苦路」)以及死去及復活的地方(今天的聖墓教堂所在地),至今仍然吸引著眾多的基督徒前往瞻仰。

回頭來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與羅馬人的關系。簡單說就是猶太人覺得生活處處受制於羅馬人很不爽了,想復制一次馬卡比起義,當然他們沒想到自己的戰鬥力搞定戰力渣五的希臘文青也就差不多了,搞羅馬人完全是自尋死路,於是被橫掃。而且更悲劇的是,盡管有記載顯示羅馬統帥提圖斯(後來成為羅馬皇帝)下令維護聖殿,但是猶太人的第二聖殿還是被殺得興起的羅馬士兵給一把火燒掉了。在哈德良做皇帝的時候,羅馬人徹底忍不了城中猶太人沒完沒了的反抗,幹脆把耶路撒冷整個兒鏟平了,猶太人也就開始大流散(Diaspora)。

再後來,羅馬帝國改立基督教為國教(又是一個相當漫長的爭鬥過程),所以對這座城市開始了比較系統的改造(改造你個,其實都被你毀得啥都不剩了,完全重修好了),使之變成了一座基督教城市。後來帝國東半邊領土的繼承者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從上到下都是基督徒,當然對耶路撒冷的建設也比較上心(聖墓教堂就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

3. 阿拉伯帝國崛起與擴張 (伊斯蘭教)

之後耶路撒冷及周邊地區一直處於拜占庭與波斯的薩珊王朝的來回拉鋸之中,直到時間來到了公元7世紀,這個時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崛起並創立了伊斯蘭教,並且在傳教早期穆罕穆德規定了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為耶路撒冷(後來才改成今天的麥加)。至於穆罕穆德有沒有真的到過耶路撒冷一直是宗教間一個吵來吵去的問題,按下不表。不過在伊斯蘭教的經典聖訓(hadith)中,穆罕穆德不僅去過耶路撒冷,還在城中遇見了眾位先知(伊斯蘭教承認摩斯、基督等人都是先知,不過穆罕穆德是封印先知,也就是最後也是最牛的一位),並且在登霄石上(也就是在聖殿山上)一夜登上雲霄然後回到麥加。所以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相當神聖,僅次於穆罕穆德常年生活戰鬥過的麥加與麥地那了。

在穆罕默德之後,穆斯林在四大正統哈裏發的率領下開始了波瀾壯闊地橫掃歐亞非三大洲的歷程,並且在公元638年攻占了耶路撒冷。

(太累了,明天接著寫吧。。。。)

————————————好吧這個鴿子放了大半年對不起大家了————————

打下耶路撒冷的時候穆斯林世界的領袖是第二任正統哈裏發奧馬爾(Umar ibn Al-Khattāb),阿拉伯史學家認為這位穆罕穆德的親密戰友在城破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了耶路撒冷,在聖殿山上新建了一座小型禱告室並進行了朝拜,用幾滴清淚緬懷了當年教自己如何做人與砍人的大哥穆罕穆德一夜登霄的豐功偉績。而在將近半個世紀之後,伍麥葉王朝的第五任哈裏發阿布都·馬利克在前人的基礎上在聖殿山開建了著名的——並且讓後世打得不可開交的——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Kanan Makiya教授寫的歷史小說【The Rock】)

(感謝 指正!)

而在四大正統哈裏發之後的伍麥葉與阿巴斯兩個王朝統治時期,雖然無法與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開羅這樣的政治軍事重鎮相媲美,但是耶路撒冷一直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穆斯林的統治者在這段伊斯蘭的上升時期展現出了讓今人嘆為觀止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嗯三個自信。。。),一直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住和朝拜——要知道在此前的幾百年間,信封基督教的筒子們是堅決反對猶太人返回這裏的。

4. 十字軍東征 (基督教)

可惜各個宗教和諧共存這檔子好事總是不能長久,在阿巴斯王朝分崩離析之後,來自埃及的法蒂瑪王朝統治了這個區域。法蒂瑪王朝不僅沒有完成如伍麥葉和阿巴斯王朝那樣的大一統成就,偏偏這個王朝的第六任哈裏發哈基姆(Al-Hakim bi Amr Allāh)有個性有想法,為了爭奪穆斯林世界的正統地位經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開始放棄之前宗教寬容政策,殘酷迫害猶太人和基督教徒,最離譜的是在1033年把耶路撒冷城內的所有教堂(包括基督徒的心頭寶聖墓教堂)拆得一幹二凈——這件事也被認為是十字軍東征的誘因之一。

終於說到十字軍了,呼。。。十字軍的起源主因當然是各個歷史學家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是因為西歐的騎士和農民想空手套白狼不再過苦日子,有人說是因為拜占庭帝國幹不過塞爾柱人想拉點僱用兵替自己當墊背去死,當然也有人主張是之前法蒂瑪王朝的迫害正好給了羅馬教庭收復聖地的好借口。。。無論如何,就像我們小學時代興高采烈的春遊秋遊,讓廣大西歐人們大開眼界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反正是走成了。

這一波十字軍在一路上幹的那些屁事我就不提了,反正是各種重新整理下限。。。而最駭人聽聞的莫過於1099年十字軍攻破耶路撒冷之後進行的大屠殺。當時的情況基本是,只要你是穆斯林或者猶太人,反抗,殺;投降,殺;如果一群人躲進了清真寺或者猶太教堂,十字軍就懶得麻煩直接把房子給燒了。。。十字軍當年殺得這麽辛苦,完全沒有考慮到後世的基督教教士者給他們洗地也洗得很辛苦啊,這個按下不表了。。。

殺歸殺,正常日子還是要過的。既然打著上帝的旗號而來,還願是必須的。被毀壞的教堂基本都被重建,不僅聖墓教堂的規模更是有增無減,就連聖殿山上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都被converted成基督教場所了(想想後來佐菲雅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你就會明白隨著歷史的發展大家都慢慢覺得拆了建新的太麻煩了。。。)。上帝的歸上帝之後,世俗的政權建設當然也不能落下,十字軍們很快建立了艾德薩伯國、安提阿克公國、耶路撒冷王國和黎波裏伯國四個「十字軍國家」。而後來名滿天下讓無所歷史小清新心馳神往的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也在這一時期誕生,雖然主要任務是保護基督徒在朝聖之路上的安全,但是打家劫舍的活其實也一直沒少接。

正當十字軍橫行之時,一位穆斯林世界不世出的偉大英雄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他的名字——做好心理準備親——叫做莎拉丁·優素福·賓·阿尤布·賓·沙迪·賓·馬爾旺·艾勒-阿尤比(Ṣalāḥ-al-Dīn Yūsuf bn Ayūb bn Shādī bn Marwān al-Ayūbī)。。。。雖然他的隊友和敵人都很尊敬他,不過鑒於喊完他的全名基本上仗都打完了,所以大家還是更喜歡直呼他為莎拉丁。後世的人們對於莎拉丁有很多誤讀,比如認為他是阿拉伯人,但其實他是一位庫爾德人(想想後來的薩達姆可以一邊說自己是20世紀的莎拉丁一邊瘋狂的屠殺庫爾德人,真心覺得這心理素質太過硬了。。。);又比如想象他百戰百勝,但其實在1177年的蒙吉薩戰役中,莎拉丁的三萬大軍被人數僅有自己十分之一的十字軍被打得丟盔棄甲。但是君子報仇這檔子事嘛。。。在十年之後的1187年,莎拉丁在哈丁地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僅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和聖殿騎士團團長,而且很快收復聖城耶路撒冷。更重要的是,莎拉丁入城之後不僅不殺俘虜(雖然他也勒索了一些小錢錢。。。),而且還重新把耶路撒冷向所有宗教的朝聖者敞開大門,透過對照一下子就把十字軍的道德操守打到了海平面以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大導演Ridley Scott的【天國王朝】,帥哥布魯姆演得好的電影真心不多,難得這部算是其中之一了:P)

5. 混戰及之後鄂圖曼帝國的統治 (伊斯蘭教)

但是莎拉丁也無法給耶路撒冷帶來持久的和平,很快十字軍卷土重來,獅心王理查和莎拉丁在耶路撒冷城外展開了震古爍今的連番會戰,最後打了個平手,兩人英雄相惜,於是鄭重決定——各回各家各找各媽-_-。之後的三百來年,耶路撒冷不斷易手,比較有名的經手人包括了從生到死一直奇葩的神聖羅馬帝國、被蒙古人打得到一路向西的花剌子模、以及埃及奴隸騎兵集團馬木魯克。。。直到1517年,新崛起的鄂圖曼帝國攻占了耶路撒冷,這個苦難的城市終於可以有喘息的機會了。

鄂圖曼統治下的耶路撒冷經歷了緩慢的復興,比如萊曼大帝就重建了圓頂清真寺和城墻,他還曾經非常天真地認為,如果封閉了傳說中耶穌/彌賽亞在世界末日進入耶路撒冷的金門,耶穌/彌賽亞就進不了城,那麽基督教和猶太教教義中的世界末日就永遠無法實作,大家就只能皈依伊斯蘭教了(耶穌:「大哥你是在開玩笑對吧?」) ——所以今天如果大家去參觀金門,就會發現那裏依然被磚瓦封堵著。。。雖然這幾百年之間趣聞軼事一籮筐,但是身處伊斯坦堡的帝國統治者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一直也算不上特別濃厚,所以當歐洲國家開始步入近代化社會的時候,對東方充滿好奇的探險者和傳教士們可以毫無限制地進出這座城市。

而真正改變這座城市今後命運的,是此時在東歐愈演愈烈的反猶主義。先是信奉正統猶太教、相信彌賽亞救贖的宗教人士大量湧入耶路撒冷慢慢地改變了這座城市的人口比例,之後,隨著猶太復國主義的誕生,越來越多年輕的東歐猶太人也來到了巴勒史坦地區。在鄂圖曼土耳其人的統治下,當地的阿拉伯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新來的猶太移民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系(反正大家都是被統治階級,再加上猶太人口占整個地區人口的比例還是相對較小)。但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幾經周折終於幹翻了鄂圖曼帝國,成功進入耶路撒冷。英國人兩面三刀向所有人瘋狂許諾,既點燃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希望民族自決的火光,也點燃了20世紀阿以沖突的導火索。

6. 現代以色列 (猶太教)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到1948年,英國在巴勒史坦地區實行的一直是委任統治,而從倫敦派過來的高級專員的所在地就位於耶路撒冷。正是在這個時期,耶路撒冷老城內部的四大居民區正式成型,簡單來說,就是穆斯林靠著聖殿山和圓頂清真寺,猶太人靠著哭墻/西墻,大部份基督徒靠著聖墓教堂,而被擠到一邊的亞美尼亞基督徒則靠著錫安門(至於為什麽亞美尼亞基督徒和其他基督徒玩不到一塊兒,我們有機會再講。。。)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這個時候一波又一波的歐洲猶太人移居巴勒史坦地區,大部份人都沒有選擇定居在耶路撒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時期許多世俗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們都有著社會主義的傾向,他們崇尚體力勞動與親近土地,力圖擺脫傳統意義上集聚於城市裏、以放高利貸和商貿為生的傳統歐洲猶太人形象,而就算那些願意享受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也情願建設和生活在臺拉維夫這樣的現代化沿海城市;而另一方面是因為耶路撒冷老城裏真的是擠得一塌糊塗了,再不加速開發新城,實在是沒辦法塞更多的人進去了。。。不過話說回來,耶路撒冷在這群猶太移民中心裏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因為這座城市畢竟寄托著他們對祖上獨立與輝煌的追思,而這一點也在歐洲猶太人開始慘遭納粹大屠殺之後愈發凸顯。

就這樣時間走到了1948年,英國人被二戰徹底整傷了筋骨,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大撤退。不過在匆忙跑路的同時,英國人還是動了腦筋,心裏盤算著將巴勒史坦地區劃分為三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各占一塊,而耶路撒冷交給聯合國,也就是國際社會共同管轄。 你要是覺得這裏面沒有夾私貨就太naive了。。。聯合國是什麽東東,沒有安理會它就是放大版的國聯。。。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都是誰?人盡皆知的五大流氓啊!這五個流氓裏面除了我兔,另外四個都是以基督教立國,這個方案表面上誰都不得罪,實際上對猶太人和穆斯林的不信任真的是溢於言表啊親!居然還整天有人說近代社會以來從基督徒們已經淡看聖城歸屬。。。而且不出所料,這個方案的微修版真的就被聯合國透過了。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當然不會買賬,於是英國人前腳剛走他們倆後腳就熱火朝天開幹了,鬼才願意把耶路撒冷交給什麽國際社會來管。。。但是猶太人聰明就聰明在他們表面上同意了聯合國的方案(真的是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以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身份成立了以色列國,然後轉身和阿拉伯人繼續幹架,也就是歷史書上的第一次中東戰爭。雖然從整場戰爭來著,阿拉伯聯軍吃了虧,不僅巴勒史坦國沒有建成,而且以色列的實際控制區域反而越打越大了。。。但是單就耶路撒冷而言,隸屬約旦的阿拉伯軍團卻沒讓以色列占到什麽便宜,成功地把猶太人都趕出了老城,猶太人只能勉強守住了老城西面的新城。於是待到1949年正式停火時,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和約旦手中分治的局面得以形成。

接下來了20年,耶路撒冷的東西兩邊基本處於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之中,這一點直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得以打破。一直舉棋不定、不知該和以色列戰好還是和好的約旦國王被埃及總統納賽爾忽悠,決定對以宣戰。。。其實這時埃及已經被以軍打爆,結果導致約旦軍隊被騰出一只手來的以色列吊打。。。耶路撒冷全城落入以色列手中,正式重新統一。

統一後的耶路撒冷基本上保持了對各種宗教的開放,當然作為穆斯林首先如何進入以色列是個大問題。。。而因為擔心激化矛盾,以色列政府也規定猶太人一般情況下不得登上聖殿山頂部,以免他們在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附近和穆斯林發生沖突。到了1979年,以色列與埃及簽署和平協定歸還1967年占據的西奈半島。可以算作是對國內反對聲音的補償,1980年以色列國會決定透過「耶路撒冷基本法」,宣告一個完整和統一的耶路撒冷將永遠是以色列國的首都。隨後,聯合國安理會(好了,大流氓們要出場了)透過478號決議,不承認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法,並呼籲聯合國會員國執行理事會的決議,從耶路撒冷撤出外交使團。。。

基本上,從耶路撒冷重新統一以來,以色列政府就加大了對耶路撒冷的投資和建設力度,耶路撒冷市政府管轄範圍內的猶太定居點數目和人口一直在穩定增長——按照巴勒史坦方面的說法就是「耶路撒冷猶太化」。1967年以來的耶路撒冷,如果沒碰上嚴重的巴以沖突,旅遊者會發現一個令人愉悅的耶路撒冷,新城現代而繁華,老城寧靜而多元——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朝聖地。但是如果一旦矛盾激化,耶路撒冷立馬就會成為沖突最為激烈的焦點之一。奧斯陸和平談判最終以崩盤收場,使得一個和諧與安全的耶路撒冷成為了一個愈發遙不可及的夢。

————————————我是正文完結的分割線————————————

從6月拖到12月,我也真是沒救了-_-

最後感謝各位對我這個懶癌晚期的耐心等待和祝福 (*゜ロ゜)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