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碼完字了,手機打字太累了。
先感謝 兄弟,陪我大晚上翻經書哈哈哈,辛苦啦。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我完全不知道我解釋出的東西是不是作者的原意,我也不太清楚之前有沒有人做過這種考證。所以,假如是我牽強附會,那麽希望讀者能夠諒解我胡說八道,假如與其他人的說法有所重合,那應當是巧合而已。
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很希望黑神話悟空能取得好的成績,這是作為一個遊戲玩家的願望。但是我仍然支持任何對它的批評,沒有事物是完美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過我是相信制作團隊是認真在做這件事,這也是為什麽我用手機硬碼字也想做這樣所謂的考證的原因。假如台詞的作者有他的心力所在,我希望我能為之彰顯,而非被錯位的吹捧與貶低淹沒。如果這些台詞的確拙劣,那我也多讀了幾頁經書,不算虧本。
那麽,廢話少說,我們開始看一看這些看起來語意有些混亂,又多少顯得莫名其妙的台詞有無根據。假如我有所曲解誤會,希望大家能指出,好讓我及時改正。
我直接從討論量最大的黃眉的台詞開始。
最開始,我誇一下轉譯,因為「thou shalt balabala」這個句式是聖經【十誡】KJV版本的措辭。可以看出作者想將英文世界熟悉的文本引入台詞中,便於國外的朋友理解。當然效果如何我不知道,但是確確實實蠻用心的。
第一句話: 不殺生,仇恨永無止息。
英文轉譯: thou shalt kill, lest feuds instill.
這一句話的中英文是一個意思,值得註意的是英文中轉譯仇恨用的是feud,也就是所謂世仇。這是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殺到絕戶,自然不再會有新的仇恨產生。
單去搜尋殺生與仇恨在經律論中都多有提及,但是放一塊卻沒有經文可依。於是我換了個思路,既然這與「世仇」有關,那佛經中有無世仇之語呢?確實有,在【四分律】中,提到一個故事,在過去世,有長生王梵施王兩位國王,父祖怨仇。梵施王兵強馬壯,攻破了長生國王,長生王帶著王後逃走,化妝為婆羅門,居住在一個陶匠家中。在這裏,他們生下一個孩子,叫做長摩納。長摩納聰明伶俐,形貌不凡。正當風波漸消的時候,梵施王突然聽說長生王的下落,前來抓捕。長生王心知必死無疑,於是要摩納化妝逃走。長摩納不忍離開父母,於是在人群中見證父母受刑。長生王見到孩子沒有逃走,於是對人群說:「怨無輕重,皆不足報,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如是三遍,才斷氣而亡。長摩納長大後,以音樂聞名,被收入梵施王宮。長摩納數次想要在夜中殺死梵施王,但是想到父親遺言,如是三次,最終作罷。梵施王夜中驚醒,得知緣故,於是返還長生王國土及一切珠寶,大臣不解,梵施王說:「彼活我命,我活彼命。」由是世仇化解,兩國和睦。這個故事恰與黃眉的第一句話相反,世仇消弭,在於不殺。
第二句話:不偷盜,強弱於我何異?
英文轉譯:thou shalt steal, as decreed by the freewill.
這句話是大家爭議的重點。很多人指責這句話莫名其妙,不知所雲。有人以為講是偷盜使得大家均平,強弱消失。但是即便如此,這句話後半句也說不通,「對我來說實力強弱有什麽區別」,這實在是難以理解。
這時候我們去看看英文轉譯,卻發現意思似乎與中文大相徑庭。「你應當偷盜,這才能隨心所欲地裁定。」裁定?判決?這似乎與強弱毫不相關,但是直到我找到經文,一切才豁然開朗。
【成實論·十·不善道品】雲:「問曰。若一切萬物皆共業所生。劫盜何故得罪。答曰。雖從共業因生。因有強弱。若人業因力強。又勤加功此物則屬。」
勉強白話一下。有人問,如果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為業力催生的,那為什麽盜竊是有罪的?回答說,雖然都是因為業力催生,但是不同人的「因(因果之因)」強弱不同。如果有人業因力強,又熱衷於奪取他人財物,那應當是有罪的。因此,這裏的強弱不應該是實力強弱,而是業因力之強弱,這就較好地解釋了英文含義:如果不偷盜,業因強弱無法展現,故而沒有區別。而如果你不恐懼因果(而去偷盜),不把業力報應當回事,自然是隨心所欲,令由我出。簡單來說,這句話涉及到了因果業力,人的自由意誌以及罪孽的歸屬。在辨識到世間萬物都是緣起幻化時,佛陀要求大家透過戒律擺脫業力,超脫輪回,而黃眉的意思,卻多少有些蔑視因果的味道——既然都是幻化的,那我為何不胡作非為呢?
第三句話: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英文轉譯:thou shalt commit adultery, for love thrives in debauchery.
這句話也被嚴重地抨擊,被視為不知所雲的句子。對於了解過佛教的同學來說,有情不難理解。而邪淫也並非難以理解的用法,【法界次第初門】雲:「於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說白了,NTR是邪淫()這一句的英文也不難理解,放蕩之中愛情滋生,唯獨「皆孽」二字顯得莫名其妙。那麽如此突兀的部份經文有依托嗎?
孽這個詞在【大藏經】中意外地少見,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用作轉譯音譯詞。那與有情眾生相關聯的經文有嗎?有,【阿毗達摩集異門足論】雲:
雲何恚結?
答: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孽,欲為擾惱,已嗔當嗔現嗔,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是名恚結。
這是在討論九結之一的恚結時出現的。但是此處的載孽在其他經文(如【法蘊足論】)中寫為載杌。所以我懷疑這也是某個梵文詞音譯的異文。不過很可惜這兩種寫法我都沒能查到詞匯的含義。因此,我認為「皆孽」似乎也無法對應到這上面。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雲:「一切有情心貪欲色,若不相隨各生嗔恚。」我懷疑這裏的孽或許應該做嗔恚意,即,斷絕邪淫,一切有情眾生(因為愛欲不得)皆生嗔恚。但是這種說法極其附會。因此,如果我考察得還算仔細,這句話確確實實是非常糟糕的。此外,我猜想他們或許想表述「斷絕邪淫,一切有情眾生困於孽緣之中」,但是最終效果完全不如人意。
第四句話:不妄語,夢幻泡影空虛。
英文轉譯:Thou shalt speak the untruth, to inspire and seduce.
這句話也被罵的比較慘。因為插入的「夢幻泡影」這四個字在佛經裏面只存在於一個地方——世人皆知的【金剛經】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麽,這裏的夢幻泡影自然而然是指「一切有為法」。什麽是有為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強行說明,可以理解為「世界」。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妄語的話,世界不過是空虛而已。在【大般若菠蘿蜜多經·初分斷分別品】中反復論證一切空虛,可以說明這半句在佛理上是可以解釋的。
但是,按照我們對黃眉台詞的理解,後半句應該是句歪理。這就產生了矛盾。而另一方面,妄語如何與空虛結合呢?【大般涅槃經】雲:「若言如來是有為者,即是妄語」,那麽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黃眉的意思是「如果妄語(世界是有為的),那麽世界就不再是空虛的」。看英文轉譯,說:「應當不言及真實,去激起和唆使」,假如我們將激起和唆使的物件理解為緣起和合,那綜合兩個文本,意思應當為:「如果不妄語的話,世界就不過是空虛寂靜的(無法催生一切有為法)」。【大智度論】雲:「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這裏似乎黃眉正好是「虛實顛倒」。
第五句話:不饞酒,憂怖漲落無常。
英文轉譯: Drench in fine wines, to sooth your mind where emotions entwine.
前五句話對應的是五戒。這句話誇的人比較多,一般理解為「不喝酒的話,憂慮恐懼起起落落無常變化(令人無法忍受)」,但是我查詢佛經之後發現這個「不飲酒」戒非常有趣,我簡單說一下。
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講了只陀王子與世尊的對話,只陀王子說五戒之中,酒戒難持,他恐懼因此遭罪,於是詢問世尊。世尊問他:「汝飲酒時,為何惡耶?」,只陀王子說:「國中豪強,時時相率 賫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是故飲酒,不行惡也。」世尊聽後,非常高興,說:「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在這個故事中,飲酒生樂,不為惡行,就不會因此得罪,看起來是相當寬松的戒行。而這裏生出歡樂,與「憂怖漲落」相對,看起來,似乎這句話黃眉完全沒有違背世尊的教旨。
不過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這句話與一句著名偈子關系密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這句話恰好揭示了黃眉的謬誤,為何要求佛弟子「形盡而不飲酒」,就是因為抵達濟公或者只陀王子境界者少之又少,世人空學其行,而不得其心,自然錯之又錯,墮入魔道。
第六句話:不耽樂,芳華剎那而已。
英文轉譯: Embrace bodily pleasure, for life is short and you have now or never.
這完全是大白話,與上一句的水準相差甚遠。耽樂一詞,在佛經中多見,但不是很重要的戒律物件,更多是作為動詞來描述一種現象。【大般涅槃經】雲「其解脫者即是如來,離諸放逸。其放逸者耽樂五欲,真解脫者則不如是,其性清凈離淫怒癡」,說明耽樂是解脫的重要阻礙,解脫涅槃者不入輪回,自然不考量壽命長短,但耽樂者壽智短淺,自然會苦苦追求青春年歲,貪愛一晌之歡。這句話本身問題不大,不像「一切有情皆孽」一樣不通,但是列在五戒之後,卻非大戒,又是很俗的白話,實屬敗筆。
第七句話:不貪眠,苦苦不得解脫。
英文轉譯: Find escape in the dreaming, or else this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這句我很喜歡,水平突然又上來了。貪眠是非常嚴重的惡行,【大寶積經】雲:「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忘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即便是菩薩行者,也會被貪眠所礙,遺失智慧。【西遊記】中金蟬子正是因為法會上打盹而被貶下凡間。【增一阿含經】雲:「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雲何為二法?不喜問勝人,但貪睡眠,無精進意。」可見貪睡怠惰,視為大惡。
後半句一般解做「難以解脫」。但在我看來,苦苦在此處不做副詞,不是苦苦哀求那個苦苦,而是「苦苦,壞苦,行苦」三苦之一。【大方廣佛華嚴經】雲:「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生、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有情之身心,本來即苦,更加以饑渴、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眾苦之緣而生之苦,故稱為苦苦。而在睡眠夢境之中,前五識(眼耳鼻色身)停止,意識不止,因此苦苦在睡夢中不發作,取而代之的是美妙的幻夢。這也是英文轉譯中「往夢中逃避」含義的對應。這句話沒有教理上的困難,但是卻慫恿他人放棄精進,沈迷虛幻的夢境,因此各個方面來看,這句話的水平挺高的。
第八句話:不縱欲,諸行了無生趣。
英文轉譯:Ride on the wings of lust. In true wisdom thou shalt trust.
這句話的英文轉譯與中文含義也相差甚遠。「你應該相信的真正智慧,即是與欲望一同翺翔」。按照前文的經驗,假如中英文字面意義相去甚遠,那麽英文文本更接近作者真實含義。那麽我們考量一下後半句。諸行,有兩解,一,指一切有為法,二,指達到菩提而於身、口、意所作之善行為。在這裏我傾向於第一解。如果沒有縱欲的話,世間一切因緣而起之物都無法得到樂趣。這看起來是享樂主義的說法,與黃眉前面的破戒發言一脈相承。但是我懷疑生趣不應該只做樂趣解,而應該還有「四生六趣」意,即一切有情皆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而來,六趣即六道,眾生由於業報故,分別歸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六道。六道眾生生於欲界,若不縱欲,則上色界,不再為欲念所縛。因此這句話或許能作此意:「不縱欲的話,一切有情眾生便脫離四生六趣。」
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雙關。擁有縱欲之樂的是欲界眾生,而擺脫欲望就能脫離四生六趣。那麽黃眉鼓吹的是什麽呢?既然他之前都在強調縱欲之樂,那麽顯而易見,他根本不畏懼因果輪回,對他來說,此世即是真實,依佛教來看,無明之極。但是他並非是不知道世間萬物幻滅無常,但他變本加厲,反而積極投身於其中,對抗佛理。正如他最後提到的「入了此番輪回,便別想輕易涅槃」,在我看來,他極有可能代表了欲界的輪回,他的勸誘,正是為了吸引一心涅槃者被欲界束縛,永墮輪回,不得超脫。
綜合來看,黑神話悟空的這幾句台詞缺乏大的框架,比如八句話除開最初五句,余下三句多多少少有東拉西扯之感。而措辭遣句,也有許多語焉不詳甚至莫名其妙的地方。但是如果我考證的部份不是牽強附會,那麽我認為遊戲團隊確實在這個方面認真考量過,這個作者並非簡單地拼湊了佛教術語,而是花費了一番心力,這相較於其他國內遊戲隨隨便便地抄術語的行徑,更值得我們尊重。雖然結果遠不算完美無缺,但是作為觀眾,我覺得他們沒有敷衍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沒有牽強附會,對於這一點,我沒有任何信心。
感謝各位的閱讀。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