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古代小說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一類人,天天在家裏悶頭研究學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的大神級人物。然後就有人來請他出山,成就一番事業。這樣的人看起來就像天人神人一樣,能知曉一切,做事可以勢如破竹一馬平川。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到過這樣的人,雖然有點不接地氣,但是我們可以借鑒研究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老子的觀點。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不出戶,以知天下;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執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望而能明了「天道」,不施加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在這裏強調德性是無欲無求而不爭,只要聖人做到了不爭、無為,即使不出門,也可以知道天下萬物。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麽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麽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得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裏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老子在這裏把得道的聖人進一步神化了,塑造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形象,其實有點違背唯物主義思想,甚至有點唯心主義理論了。但是我們要具體的體會老子的寓意,他是想告訴我們,聖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無為、不爭,所以能夠洞悉世間萬物的規律,是一個遵循大道的規律。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需要銘記的是你看到的越多,越是要謹慎的做出判斷,因為你看到的可能是影響你判斷的因素,他們未必一定是對的。就好比你計劃的一件事和真正操作起來發現很多地方不同。那是因為你計劃的很多沒有真正執行到位,或者說你沒有預測那些其中會出現的阻礙。所以一切都能運籌帷幄的話,你提前布局的事情會讓你未來做事一帆風順。
Copyright © 2023 www.aqiusha.com NO.1 華文世界
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