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常無為,天下自定」

2020-11-29宗教

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道德經重要的精髓,任何事情不是采取極端的措施來加以幹預,而是采用淳樸和無欲來進行教化。這種觀念和境界和如今社會很多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是非相似,說明老祖宗的理論已經在千百年來,演化改變進入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方各面中。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道德經中老子是如何闡述這些理論的。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常無為,天下自定」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常無為,天下自定」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麽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在這裏,老子再次強調了治國之道在於無為,治民之道在於使民無欲。對於老百姓的違道作亂,不采取刑罰之法,也不可以采用武力鎮壓,而是以淳樸和無欲來教化。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常無為,天下自定」

一天,孔子在和學生們講道理時,忍不住感嘆道:「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啊!」那些年輕的弟子都覺得很奇怪,他們認為像子路、還有年輕的申棖(chéng)等,都是很剛強的人。尤其是申棖,他雖然年紀很輕,可是每次在和別人辯論時,卻總是不肯輕易讓步。即使在面對長輩或師兄時,申棖也毫不隱藏,總是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大家都對他退讓三分。所以,當學生們聽到孔子感嘆說還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時,他們不約而同的說:「如果要論剛強,申棖應該是可以當之無愧的吧!」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多,怎麽可以稱的上是剛強呢?」一個學生問:「申棖並不像是個貪愛錢財的人,老師怎麽會說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說:「其實所謂的欲望,並不見得就是指貪愛錢財。簡單的說,凡是沒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別人爭、想勝過別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棖雖然性格正直,但他卻逞強爭勝,往往流於感情用事,這就是一種‘欲’啊!像他這樣的人,怎麽可以稱的上是剛強不屈呢?」孔子又說:「所謂的‘剛’,並不是指逞強好勝,而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欲望,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違背天理,而且始終如一,不輕易改變,這才算是真正的‘剛’啊!」

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統治者如果能夠放棄自己的私欲去治理國家,那麽國家也就不會產生混亂了。孔子認為申棖並非真正的剛強之人,因為它逞強好勝,往往表現出感情用事,並沒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有不違背天理,不輕易改變才算真正的剛強。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常無為,天下自定」

欲望就好像是魔鬼,人們一旦接近它,就會被它牢牢地束縛住,只有拋開欲望,人們才能夠獲得愉快的生活。就好像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老子告訴我們只有摒棄世俗的欲望,追求心靈的提升,才能長壽。不斷的追逐功名利祿,最終都會在虛無中度過一生。

俗人是相對於老子所提出的聖人而言的,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欲望,聲色犬馬無所不有,人們在這些欲望的不斷煎熬中,慢慢失去了本性,迷失了自我。所以我們要端正心態,在追求實作自我價值的同時,不能迷失自我,要堅定不移的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