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最早是東漢正式傳入中國。所謂的東漢傳入中國,是因為官方允許其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諸子百家,到西漢時期,董仲舒將道家的道德觀、陰陽家的二元辯證和名家的名實之辯納入儒家,使得中華文化第一次出現了名義上的一統,這種一統天下的文化自然就會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的主流。也就是說,諸子百家學說到了西漢,全部成了儒家學說的註腳。
東漢時期,小乘佛教先傳入中國。但是窮整個東漢,佛教的規模並不大。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對於剛剛萌芽的佛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安高世轉譯了一定數量的小乘佛經,被黃巾起義沖擊,而未能獲得傳播。
而東漢、東吳都是嚴禁漢人出家的,因為國家要勞動力,但是胡人可以出家,在這種限制之下,佛教很難大規模發展。也正因為東漢和三國的這種限制,導致了五胡十六國時期,佛教的失控性發展。
曹魏和西晉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從印度婆羅門教「梵我」論,結合道家經典和名家的名實有無之辯,創立了魏晉玄學。道教一下子壯大起來,取得了與董仲舒儒家思想同等宏大的體系。到東晉時期,道教發生了質變,就是完全婆羅門化了。道教在東晉以前都是以太上老君(李聃)為最高教主。到了東晉時期,李聃退居二線,原始天尊(梵天)成為了道教的最高教主。如果不是魏晉玄學家大多因玩忽職守,而被夷滅三族,魏晉玄學很可能會取代儒家,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如果是這樣,以後的中國跟日本可能非常相似。正是魏晉玄學家的花式作死,給儒家思想留了條活路。
匈奴滅了西晉之後,中原有穩定居所,大量胡人開始出家,取得漢人供養,漢人也開始出家。佛教要發展,靠遊牧生活是不行的,因為沒有固定的寺廟。只有在農耕社會,佛教才有機會大量傳播。而胡人騎馬,交通便捷,入主中原之後又有穩定居所,所以,佛教有了馬的傳教速度加農耕的穩定居所,第一次取得了爆炸式擴張的機會。
五胡亂華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實際上夾雜著大量的婆羅門教內容,比如佛圖澄和胡進,就帶有明顯的婆羅門教巫術色彩。但是,好歹,佛教是傳進來了。但是好景不長,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使得佛教不可能以純佛教的形式在中國紮根了。佛教中國化,不可避免。
東晉王導主政時期,有小乘僧人聚眾自焚,引起了統治者的反感,王導聚中當時的一流學者調研之後,認為小乘修行要求必須厭棄五蘊,這是慫恿自殺的胡人野蠻教法,予以廢除。而大乘佛教見佛性修的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不允許厭棄五蘊。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妄自毀棄」的孝道不相違背。註意,東晉的主流文化是儒家和玄學。因此東晉廢除小乘,允許大乘佛教傳播。東晉以漢人為主,不像騎馬的胡人傳教那麽快,所以東晉佛法發展緩慢。
回頭我們再看北朝,前面說了,馬和寺的融合,導致了佛教爆炸式發展,引起了統治者的忌憚,發動了兩次大規模滅佛。佛教在北朝幾乎滅絕。此時正是佛歷的末法時代。達摩來華,達摩是南印度婆羅門教徒,在中國遊歷期間,接觸了魏晉玄學,因為魏晉玄學本就源自婆羅門教,所以一拍即合,達摩決定以玄學將佛教取而代之。這是人類歷史上婆羅門教第一次找到了滅盡佛教的辦法——冒充佛教,取而代之。第一次找到根除人類佛學記憶的人不是商羯羅,而是達摩,比商羯羅早300年。
很快隋朝一統天下,隋朝的楊堅有過短暫出家經歷,達摩的弟子,也就是二祖慧可冒充佛教,被發現而定罪,最後斬首示眾了。二祖慧可是第一個為婆羅門教殉教的中國人。隋朝滅亡後,唐朝僧人玄奘感慨末法式微,於是偷偷跑到印度那爛陀寺取經。但是唐朝的國教是道教,真正的佛教很難發展。玄奘的唯識宗經過窺基、智周三代,遇到唐武宗滅佛,唯識宗滅盡。唐朝滅亡之後,周世宗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滅佛,此次滅佛之後,佛法就徹底滅盡了。
宋朝立國之後,達摩、惠能一脈的婆羅門教重新扛起佛教大旗,但是學界基本認為那是魏晉玄學。佛教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就是這樣。至於說宋以後,佛教不存,也就說什麽都不及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