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國內有很多張維為的信徒,對本國的飲食文化帶著謎之自信和謎之優越感。很多人沒出過國,沒吃過正宗外國飯,然後就無腦噴外國友人整天都在吃草,無腦吹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某些國內網民的心裏素質極其之差,已經把崇洋媚外的標準降到了:我不能認為國外有任何可取之處。
最近連張文宏都被噴成那樣了,我趕緊自覺把我的帽子戴好,幫他吸引一些火力。

我只是拿Kebab舉例,如果一個人吃過Kebab,說他不喜歡吃,而肉夾饃更好吃,那你可以說這是他的口味偏好。
但如果一個人只吃過肉夾饃,就直接說肉夾饃是世界第一美食,其他的牛排,Kebab,Cajun food,Halal food都是垃圾… 那這個人就是個井底之蛙啊。
我看很多國內下沈市場的美食博主,把黑椒牛柳當成牛排吃,還說我們地攤上10塊錢一份的「牛排」比西餐店裏的高級牛排還香。我就覺得,很多中國人說xx難吃,但他說難吃的那個東西其實是中國版的xx,或者根本不是xx。都是指鹿為馬,盲人摸象的典型。
記得我在北京吃過一碗讓我記憶猶新的越南粉,他們往裏面放西紅柿,做成了西紅柿雞蛋面的味道。後來我長教訓了,在很多地方你不能只看菜名來點菜。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個名字的菜認知是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你得確定真正吃過xx,才能說xx難吃。你聽別人說的xx難吃,甚至你自己親口品嘗過的難吃的xx,那很有可能不是xx。
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個從來沒出過國的美國屌絲,在Chinatown偶爾吃過兩次中餐 (或者一次中餐都沒吃過,究竟有沒有吃過不重要),然後他就大放厥詞,說中餐只是橘子雞和芥蘭牛,跟我們的漢堡披薩牛排差遠了!
你是不是覺得這人憨得有點可愛?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從沒出過國,不怎麽吃外國飯的中國人高喊:我就愛老祖宗的傳承,西餐都是洋垃圾。那是不是也同樣滑稽呢?你可以說自己吃飯的口味是如何如何,但在缺乏調查的情況下就一捧一踩,實屬弟弟行為。
我不是營養學家,我不知道中國人在有身體對抗的團體運動裏表現拉垮跟飲食習慣有多大關系,但反正我是在出國以後感覺吃得更健康更開心了,身體也強壯了不少。飲食對於身材的影響還是很顯著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多ABC像基因突變了一樣,遠高於父母。林書豪的台灣父母都只有170,但他卻長到了190,身體素質高出CBA本土球員一檔。我覺得這裏面主要變量就是中美飲食的差距。
我從來沒說過國內那些炒肝,鹵煮,驢打滾是垃圾,畢竟要尊重地方飲食文化。但是我把所有東西都嘗了一遍,感覺還是西方人吃得更營養,更健康。至於味道嘛?你往任何東西裏放一堆油,一堆味精,它都好吃。而且我一直覺得多放調味料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掩蓋食材本身的拉垮。以前國內條件不好,所以要盡可能榨取有限食材的最大價值。只要是吃了不會死的東西,都能想方設法做著吃。殺一頭豬,連內臟甚至血,都要給做成能吃的菜。現在條件好點了,能不能適當放棄一些飲食陋習,挑點優質的部位來吃呢?
只要食材本身足夠優質,足夠新鮮,就不需要太多花裏胡哨的烹飪技巧和所謂傳承。
有些人不理解我說的食材品質是怎麽比較出來的,我覺得都不需要比較其他的,就比自來水吧。我從小在北京長大的,自來水永遠有一股怪味。別說直接喝了,過濾完燒開了都會在燒水壺上留下一層厚厚的水垢。至於其他的肉蛋奶,品質的差距就更不用說了。
最後再回到這個Kebab的問題。問的是Kebab,其實也可以把Kebab替換成任何在國內不火的外國美食。感覺就是中國人從小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凡事都要追求傳統,追求正宗,一種東西認準了從小吃到老。
其實,美食和科技一樣,也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的。在美食上一味追求正宗,本身就不科學。如果中國人在吃上能以國際化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勇於探索發現,追求更高更快更強,那國足早就出線了。
評論裏那些一口一個高華的,基本上也都證明了這個等式:中國網友=中國女足=中國男足。幾個月前也有不少噴子噴我,但女足踢完就全去噴女足了。噴子就像國足一樣,找不準球門的方向,反正就是一頓胡亂掃射,試圖證明自己可以。
總說別人裝B的,一般都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現。看到別人比你優越,不好意思大方承認,只能酸一酸,給別人挑挑毛病。他們巴不得我直接攤牌:沒錯,我就是裝出來的!其實我跟你們一樣沒有逼格。
還有一些說我文不對題的朋友,大概還是在研究高考滿分作文怎麽寫吧?進入社會以後,如果你只是能回答出老板和客戶問你的問題,那你肯定不會升職的。當然是要引申一下,加點自己的幹貨了!我相信已經有很多人舉報過我的回答了,但目前還沒人成功!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