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密切相關。
滿清為了控制蒙古,西藏而大力推進藏傳佛教,其時藏傳佛教亦是蒙古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使得北京城在清代就有相當興盛的藏傳佛教傳統。今天著名的雍和宮即是藏傳佛教寺院,還珠格格那位老佛爺信的也是藏傳佛教。
90年代歐美外資經濟在京滬等大陸一線城市的勃興,使得歐美電影、音樂等文化一度興盛,也將西方人的西藏情結傳播開來,盡管這是一種東方神秘主義的獵奇心理,但無疑給西藏乃至其宗教增加了神秘甚至高貴的色彩。
外資經濟勃興以後所產生的大城市病首先在一線城市蔓延,安妮寶貝為代表的網路作家不斷敘寫都市人的迷惘,新興的都市白領階層遂逐漸將西藏描摹為遠離所謂工業文明,都市文明的原始聖地,藏傳佛教自然也有了神聖氣息。
改開後的北京幾乎是全國所有叛逆外省青年的聚居地,由此產生了大量文藝盲流。北漂一詞最早就和90年代初北影廠的北漂群眾演員有關。北京帶有西方左翼反叛浪潮的先鋒藝術,地下音樂的創作,傳播與這些人淵源很深。西藏及其宗教自然再度被理想化。
在這部份藝術圈中,搖滾界的部份精英來自大院,這部份群體與今天演藝圈同樣以大院子弟主導的京圈有一定聯系。而在建國後,留在京城的滿族子弟亦廣泛參與演藝行業,與大院子弟發生合流共同構成京圈,而滿人基於滿清傳統,恰恰較多信奉藏傳佛教。
90年代的外資經濟不僅包括歐美企業,也包括大量港台企業。其中香港的藏傳佛教相對興盛。由於香港和印度長期同屬英治殖民地,兩地關系很深,香港最多的非華裔今天依然是印度人。藏傳佛教與印度淵源很深,其實質就是佛教受到印度婆羅門教和西藏原始苯教影響的產物。
因此,盡管香港地處華南,本土佛道信仰興盛,主流是傳統的漢傳佛教,但藏傳佛教在香港中上層中也有較早傳播。改開後首批抵達大陸的香港商人繼續加深了北京藏傳佛教的流行風氣。
97香港回歸以後,香港演藝圈藝人大量北上,特別是08以後,大陸演藝中心徹底轉向北京,京圈與港圈發生更密切的勾連,而香港演藝圈本就有信奉藏傳佛教的風氣,此類風氣自然繼續得到加強。
演藝圈廣泛信奉藏傳佛教的風氣還可能和行業性質有關。新舊代謝極快的行業氛圍和難以把握的成敗機率,使得藝人對事業前途有相當不安定感,自然會求助風水宗教等獲得精神依托和庇護。
借助於藏傳佛教,京城上層的演藝圈還能往外拓展,與商業界,zz界等人士發生交際互動,宗教實際上成為某種人脈的媒介,形成掮客經濟,編織出一張龐大的quangui交際網路。
而在中下層,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離開家鄉進入大都會而陷入原子化,失去鄉土熟人社會的庇護,女性更面對事業情感的諸多困惑。這些新中產女性物質充裕,而精神迷惘,遂將目光投向藏傳佛教,並產生供奉所謂上師的供養經濟。
藏傳佛教在北京城中上層的傳播還衍生了假活佛群體,「朝陽區十萬仁波切」即是例證。朝陽區正是外資企業、文化藝術集聚的重地,聚集著對「仁波切」需求最大的群體。
「仁波切」多為東北口音。97年國企大下崗後,大量關外人口被迫離鄉去往京城謀生,多從事物流、餐飲、中介等服務行業,冒牌「仁波切」即由此而來。「仁波切」產業在真真假假之間,也無意將藏傳佛教本身的風氣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