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宗教

太上感應篇(節選)+小評

2020-11-17宗教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

【太上感應篇】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篇經文,這次節選上半部份,主要覺得上半部份比較有意義。我相信大部份人,無論是無信仰者還是有信仰者都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這種思想。拋卻宗教意義,單純從道德層面來講,這篇經文大部份的內容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是筆者認為,裏面有部份內容不大合理,也許是因為三教合流的影響,所以在看道教經文的時候總帶著儒家和佛家的思想。

正文中「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對於這部份我是沒有意義的,從古至今都是我們所追求的。

不過「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句話我們可能要加一下限定,尤其是後半部份,敬老人要敬有德行的老人,愛護孩子,要愛護識大體的孩子。有些時候,過度保護孩子不是幫他,而是害他。

其次,「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後面三個詞語不做評判,第一個詞語不適合當下,我的價值觀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現在有些網路聖人勸受害者寬恕殺人犯,我只覺得滑天下之大稽。道德的制高點不是什麽人都能站的,要知道高處不勝寒。

最後,「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最後這句話,有些地方不贊同,比如說推多取少。這是聖人的高度,作為普通人,我們在社會上掙紮的時候,要是推多取少,怕不是全家都得餓死。再說「受辱不怨,受寵若驚」,受寵若驚可以理解為謙虛,但是受辱不怨可能就有些太想當然了,即使孔子那種思想高度都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當然,在學習工作中,有些事情也是可以忍受的,畢竟,我們要考慮自己的未來,但是涉及到更惡心的東西,那就不得不抵抗了。最後說「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與人不追悔不用說這是應該的,但是施恩不求報,可能社會上的世界觀就是這樣的,如果施恩求抱就會遭人唾棄,事實好像就是這樣。但是怎麽說呢,施恩這件,「升米恩,鬥米仇」,遇到有良心的還好,但是如果沒有良心的,那……大家都懂。對於這個內容,我比較贊同孔老夫子的看法,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典故。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在閱讀一些典籍的時候,要考慮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符合時代潮流,懂得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