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在中國受到保護,在蒙古國卻被趕盡殺絕!魚鷹為何命運天差地別?

2024-04-04動物

人稱魚鷹的鸕鶿在中國已經旅居三千年之久,經過漫長時間的共居,兩方早已探索出了和諧共生的「完美狀態」。然而,與中國臨近的蒙古卻深受其害,被這些鳥類折磨的疲憊不堪。

神采飛揚的鸕鶿

在人類社會中,不僅有些威力巨大的魚雷會被稱之為「魚鷹」,就連各式軍機,也會因為具有優越的飛行效能而以魚鷹代稱。窺一斑而知全豹,可想而知魚鷹在自然界中有多麽的「威風凜凜」。

其實,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魚鷹只是它的「乳名」而已,只是被我們從古時候一直叫到了現在。 其真正的學名乃是鸕鶿 , 是一種展翼之後全身呈流線型構造,下身扁平而脖頸柔長的鳥類。

並且鸕鶿在有些地方還會被稱為水老鴉,而這一別名的由來,則是源於它奇特的羽色。從外觀來看,水老鴉的虹膜透出來的是紅色, 落地後可以看到其雙腳非常強健。

並且雙腳上的「塗裝」還是少有的綠中帶黑,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鸕鶿的鳥喙,就會發現基本上也都是黑色的。整體下來,就像是一架全身塗黑,但是卻又夾雜綠色與褐色的「隱形戰機」一般,非常華麗。

不過,既然它能被稱之為「鷹」, 其實也證明了它的水性不是一般的好 。總體而言,鸕鶿的主要棲息地就在各種島嶼、湖泊、河口附近。全球除了南美洲和南極洲,幾乎各地都有著它們的身影。

可以說,如果要為鸕鶿家族做一個「族譜」,可能其頁數分支要超過大部份其他物種了。那麽為什麽鸕鶿能夠如此「枝繁葉茂」呢?其實,這也是因為它的繁殖能力算是鳥類之中非常強的了,一年下來,水老鴉最少也可以成功繁育一次後代,而他們一窩就能產下1-6枚鳥蛋。

所以在生存條件支持的情況下,水老鴉的族群數量將會成倍的增長。目前, 亞洲眾多國家之中的蒙古與中國 ,就是鸕鶿生活的「天堂」。它們甚至還是受國家保護的重要「陸生野生動物」。

中國的魚鷹意氣風發

如果追溯中國最早記載「魚鷹」的歷史,那至少也已經是元代的時候了。當時,作為背包客的鄂多立克來到了中國一座叫做「白沙」的城市,在這裏記錄下了魚鷹與人類共生的美好場景。

眾所周知,「風俗習慣」存在的時間,只會比記錄的那一刻更早。所以說,中國漁民早就開始使用偉大的智慧與充足的精力,去嘗試馴服水老鴉了。而當其成為夥伴之後,帶來的收獲也是非常喜人的。

在閩浙地區,不說家家戶戶有「魚鷹夥伴」其實也大差不差了。每到捕魚時節,漁民們就會在船體的棲木位置拴上鸕鶿,然後用特制的繩圈讓其捕魚之後不會隨意吞食。

緊接著,漁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船頭船尾各放上一個背簍,隨後要做的就是煮上一壺茶水, 愜意的「坐收漁獲」就可以了 。不需要多久,等背簍即將滿溢之後,人們便會放開特制線圈,這時候鸕鶿們就會自己下水捕魚進食,根本不費半點力氣。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為鸕鶿夥伴提供了一個不怕刮風下雨的避風港,它們則減輕了漁農們的捕魚負擔,和諧共生的關系在二者之間悄然而生。甚至在今天的一些臨近湖泊的地方,都能看到人與鸕鶿相伴相生的美好畫面。

不過,就在中國鸕鶿過的滋潤又灑脫的時候, 遠在蒙古的魚鷹「旁支親戚」們 卻一點都不開心。總而言之,就是這邊的魚鷹有多快活,那邊的水老鴉過的就有多「遭罪」。

蒙古難堪魚鷹煩擾

說起北方眾多的笑話範疇,「蒙古海軍」一定是很大的分支。不過,雖然蒙古沒「海」,可不代表沒「湖」。要知道,「貝爾湖」近九成的水域其實都是屬於蒙古管轄的。

而在這片湖泊上長年生存的魚類裏,就存在著今天的主角,「魚鷹」。相比於中國眾多的山川湖海, 蒙古的湖水從數量到面積其實都無法跟咱們相提並論 ,這也就導致圍湖而生的人們非常重視周遭的生態變化。

在上世紀時,「貝爾湖」附近的漁民們不是沒想過和鸕鶿和諧相處。但近年來由於鸕鶿族群發展迅猛,「傻吃猛長」之下,竟然已經開始影響湖泊的生態基礎了。眾所周知,狼多了食草動物就會減少,同樣的, 鸕鶿多了,湖裏的魚種數量就會驟減。

與此同時,「貝爾湖」附近還生活著眾多以捕魚為生的漁民。這一下子二者就產生了根本上的矛盾,可謂是鸕鶿多吃一條魚,人們就得少吃一條魚從而餓肚子。此外, 附近的漁民也沒有想過去「馴服」它們 ,因此兩方也就很難達成「和解」了。

除了「鳥吃魚」之外,鳥類每天在水中進行的新陳代謝的總量也是不能小覷的。而 隨著鸕鶿糞便在水中堆積 ,湖泊就會逐漸富營養化形成水華,簡單來說就是「赤潮」。

多重影響之下,也就讓「貝爾湖」附近的漁民養成了每天「捕魚睡覺勤打鳥」的生活習慣。但魚鷹數量如此之多,僅靠人為消滅屬實有點困難, 為此當地政府部門也參與到了管理之中。

治理鳥災要多管齊下

人力終有窮盡時,為了治理「鳥災」,蒙古方面如今可謂是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

首先,蒙古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魚鷹」搬家,為此,相關部門還為它們建立了人工巢穴,目的就是為了讓其到「別處產卵」,別來禍禍「貝爾湖」。其次,對於不想走的「釘子戶」,政府則鼓勵附近的漁民們進行「人工餵養」。

畢竟它們吃啥不是吃,只要吃飽了, 就不會再與漁民們奪「魚」了 。最後,蒙古方面還讓專門機構開始對鸕鶿的生活習慣展開監測,希望能夠制定出一個妥善的管理方案,實作人與水老鴉的共生,不過可想而知,這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嘗試,成效並不會很早出現。

對於如何治理「鸕鶿災」, 其實中國是有很多法子的 ,例如在中國的太湖以及鄱陽湖等地區,就有著「魚鷹捕魚」的特色文化節目。 透過人為的馴服鸕鶿 ,不僅可以讓漁民們捕魚不累,還能發展出特色的旅遊產業, 增加政府經濟收入 ,可謂是一舉兩得。

所以說,中國鸕鶿能被馴化,難道蒙古水老鴉就「桀驁不馴」嗎?他們大可以從中國學習「訓鳥」技巧, 然後再將「秘籍」下放給所有漁民 ,經過經驗與時間的累積,人人家中多出一個魚鷹夥伴想必也不會是什麽難事。

到時候,多出來的水老鴉被人工築巢吸引到了其他湖泊水域之中,現存的魚鷹也可以與人類實作共生,未來的鸕鶿生存狀態還可以受到政府監測,怎麽看其實都是一副「重煥新春」的景象。所以說,「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看蒙古政府想怎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