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波羅的海邊的陳季冰和自己跳出來的古錢幣

2024-04-03收藏


撰文丨李天揚

認識陳季冰,是為了去波羅的海邊。

那是2004年春天,快20年前了。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單位——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選了12個「青年骨幹」,送到瑞典去培訓,其中有我和季冰。我在新民晚報,他在東方早報。 那時候,報紙的日子還很好過。

集團為我們選的培訓基地,在波羅的海邊的一棟老房子裏,據說,那是諾貝爾哥哥的故居,他當然也姓諾貝爾。兄因弟貴,那幢房子,成了保護建築。

我們12人,年紀相仿,除了一名最年輕且在英文媒體工作的姑娘外,其余11人外文都不靈,這也是時代特征。好心的集團專門為我們配備了轉譯。

凡事如硬幣,皆有兩面。有了轉譯,當然可以準確理解老師的授課,亦便於交流,卻令我們極少開口說英語。 季冰是唯一的例外,他一直結結巴巴地逮著老外就聊天,不管是老師、管家,還是司機。

跟老外聊完了,季冰馬上會來分享成果。告訴我們「理查德斯的祖上是德國貴族」「安娜麗喜歡去尼泊爾看喜馬拉雅山」「揚和他的太太夫妻恩愛」雲雲。將信將疑間,大家都表示佩服他的執著。

培訓過半,集團希望我們送出一份報告。畢竟花了這麽多錢,也不知道你們這幫人在外國幹了些啥。誰來寫呢?季冰自告奮勇。集團要求大概寫個千把字意思意思就行了,季冰花了幾個晚上,洋洋灑灑,寫了20000多字。這回,大家是真的很佩服了。

2008年初,不知為何,報社領導把我這個版面匠,調去評論部。 當時,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三駕馬車領跑,中國都市報時評風生水起。 東早的評論,由季冰負責。我向他求助,希望他介紹些評論作者。過了兩天,季冰在MSN上扔給我魏英傑的電話,說:「你找他吧。」

已經離開東早評論部的英傑,給了我一個長長的名單,幾乎把在全國都市報版面上活躍著的評論高手一網打盡了。由此,我算混進了評論圈。

不久以後,我開出了新民晚報80年歷史上第一個評論版。陳季冰、魏英傑、任大剛等,都成了我的作者。

這,就是我和冰川的淵源。

創辦冰川時,紙媒已經不行了。那是2016年。到了現在,更加不行。 冰川諸君,如今沒有一個人在做報紙。 其實,文章開頭說的那12個人,一直在做報紙采編的,也只有我一人。我算是標準的「報紙遺老」。

因為與冰川諸君的友誼,他們在杭州籌備時,我雖然沒有與會,但參與了吃喝。這些年來,一直如此:不用幹活,只管吃喝。連清川大婚,還讓我上台證婚。他的喜酒,也吃了好幾頓。冰川制作了禮品,總會給我一份。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這回冰川想要編一本文集,我便把這個活攬了下來。攬下來,基於「兩個自信」:一是我了解冰川;二是我了解編書。

自信歸自信,真的接手開始幹,還是怔了幾分鐘。 從2016年起,冰川的文章有近3000篇,總字數多達千萬。 時間緊,篇篇細看,是完全不可能的。怎麽辦?

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在去瑞典之前幾年,我加入了一個組織,叫「上博之友」。成為上博之友,有兩個福利,一是到全國各地看博物館;二是從上博庫房拿文物讓我們上手,並有專家講解。隔著玻璃看文物,已是福份,上手,就更幸福了。可惜,這兩個福利後來都無疾而終了。

有一次,上手古錢幣。講解的專家,是周祥先生。他說,以前常有一籮筐一籮筐的古錢幣送過來讓上海博物館挑。這麽多,不可能一個一個細看, 就往桌上一倒,好的古錢幣自己會跳出來。 上博錢幣館的好幾枚鎮館之寶,就是這樣跳出來的。

前不久,跟上博的幾位專家在洪長興聚餐,見到久違的周祥先生。席間,他又說起同樣的故事。文物自己會說話,信然。

同理, 好文章,也會自己跳出來。 我用非常快的速度瀏覽,自己跳出來的文章,共260多篇。

如此這般,會不會有遺珠之憾呢?當然會有。但即使沒機會進上博的古錢幣,也是古董。同樣,沒機會編進本書的文章,也是佳作。

當選家,是一件危險的事。書好,歸功於文章作者;書不好,怪選的人沒眼光。

【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裏,高翰林諷刺選家馬二先生說:「那馬純上講的舉業,只算得些門面話,其實,此中的奧妙,他全然不知。他就做三百年的秀才,考二百個案首,進了大場總是沒用的。」

是的,我沒寫過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此中的奧妙,全然不知」。我憑著「兩個自信」,最終從跳出來的文章裏,選了近80篇。

編書,為方便閱讀,通常要分類,即分章節。但分類,又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些門類,是有交叉的。絕不像生物學分類那樣,界、門、綱、目、科、屬、種,條理明晰。「社會」包羅永珍,「房產」屬「經濟」,「教育」「藝文」都是「生活」的一部份……

前六章就不再費口舌解釋了。要說一說的,是後三章:「國際」和「異域」,說的都是外國的事,前者宏觀,偏政治化;後者微觀,偏生活化。 冰川的誕生,是因為網路沖擊了傳統報業。故此特設「網路」一章,以記時代之變。

網路的發展、變化之速,令人瞠目。短短幾年,微信公眾號也屬「傳統媒體」了,現在一統江湖的,是視訊。冰川諸君,也紛紛下水,直面慘淡的鏡頭。作為「報紙遺老」,我不看視訊。所以,他們講得好不好,我不知道。

說到這裏,要交代一下我選文章的標準及自定的編輯規則。

在作者層面,當然以冰川諸君為主,兼顧其他,以示冰川朋友圈廣大,每一章,一名作者只選一篇。

在文章層面,註重「二化」:一是觀念多元化,不人雲亦雲;一是內容個人化,不高舉高打。

冰川諸君和在下,原來都是做報紙評論的,報紙是公器,因此文章鮮涉私事,但時評類文章讀多了,也不免覺得重復、乏味。而帶有鮮明個人墨點的文章,不僅鮮活,而且更有說服力。

每章的文章先後,按發表時間為序。每篇文章的作者,在文末註明。 雖然作者眾多,因為價值觀一致,表達方式皆崇尚溫和、持平,所以,有渾然天成的質感,可當作整體觀。

最後,說一說書名。

【不服軟的時代】,是出版社和冰川商定的。英傑跟我說起這個書名,呵呵笑出聲,說明滿意。我自然也表示同意。偏偏,從思想到行動,我是傾向於服軟的。至今賴在報社裏抱殘守缺,就很能說明我的服軟性格。

放手讓一個服軟的人來編這本不服軟的書,正是體現了冰川的開放和包容。 於此,要說一聲:謝謝!

(作者為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本文撰寫於2023年9月)

*封面圖來源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