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與時代並肩,青年力量如何乘勢生物育種?

2024-04-03三農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企業家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企之要務」,選擇為國謀富強、為民謀幸福的發展之路。

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一大批新時代的科學家和企業家攻堅克難、銳意創新,成為驅動前行的重要力量。日前, 種業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專題報告會 在海南三亞舉行,共同探討 生物技術的創新趨勢及行業發展機遇 。

「從0到1」的農業原創性科技突 破

今年,中央一號檔再次強調,要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生物技術之爭,已然成為未來制高點之爭。

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改造作物在全球範圍逐步普及。2023年,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2.06億公頃。種植國家也在日益增多,其中 一些主要作物的基因改造滲透率接近飽和。

科稷達隆(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法規總監董玉鳳介紹,2023年美國玉米、大豆、棉花的基因改造品種普及率分別為 93%,95% 和 97%,油菜、甜菜幾乎是100% (NASS, 2023)。基因編輯已經在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和番茄等農作物中廣泛套用並商業化,陸續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上市推廣。

當前,中國已審定 51個 基因改造品種,並完成了基因改造產業化試點工作。 26家 獲得基因改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授權證。

「性狀企業賦能種子的起點,能夠透過不斷的產品叠代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服務能力而提升種子的綜合效能,滿足多樣化的農業生產需求,推動賦能技術的深化。」董玉鳳表示,隨著生物育種產業化序幕拉開, 性狀企業將面臨研發投入高、周期長,技術壁壘越來越高等挑戰。

商業化思維統籌下的新技術和常規育種的融合,促進著作物設計育種發展。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方玉表示, 作物設計育種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協同,即 新技術協同引領作物設計育種的發展,常規育種協同支撐作物設計育種發展,商業化推廣協同促進作物設計育種發展。

如何把握發展機遇,將投資報酬率最大化。

董玉鳳建議,首要步驟是 精準定位研發方向, 聚焦市場需求強烈、商業化潛力大的性狀進行開發,高效利用資金資源,創造獨特的市場優勢。

在研發方向的選擇上 ,性狀企業應專註於具有高商業價值和戰略意義的基因改造產品研發。 技術優勢的構建上, 性狀企業可透過聚焦於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化體的疊加,形成獨特的技術優勢,提升產品競爭力。 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上, 要深入分析農業市場和種植者需求,針對性地開發適應力強、價效比高的基因改造種子,以實作產品的快速滲透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此外, 要利用和尊重智慧財產權, 精準對接服務需求,推動產品與技術的持續叠代。

展望未來,性狀研發將致力於多性狀復合、向更廣抗蟲譜、更多除草劑、抗病和耐逆境方向發展。董玉鳳建議,結合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 客製化提升品種的抗逆、高產和營養高效等特性,為種子帶來更全面的賦能, 驅動農業永續發展。

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方玉

科稷達隆(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法規總監董玉鳳

從科研到產業的轉化路徑和模式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當前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新需求。如何從組織方式、育種效率、創新水平、品種競爭力等方面蓄力提升,實作從傳統育種向現代育種的跨越,是當前種業現代化面臨的新挑戰。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重大任務局種子創新處處長郭剛剛指出,中國種業科技創新存在原創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不多、基礎研究驅動種源創新能力不強、種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不高、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平台不足等痛點難點。

「新型舉國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 郭剛剛表示,要推動資源統籌,從人、財、物、成果權益、農科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多形式、廣覆蓋, 建立重大科技任務支撐保障體系,建立產業需求導向機制,建立第一性原理思維,建立資源統籌和最佳化配置機制。

2023年,中玉303百畝示範方的平均畝產為1077.54公斤,自審定推廣以來,再次在黃淮海地區的中低產田種出「噸糧田」。該品種由中國農科院與隆平高科合作開發推廣,是科企合作下成果轉化的典範之一。

科研計畫如何實作從「研學產」到「產學研」。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表示, 企業要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建設, 以種業為核心,打通種植端、加工端、伺服端和銷售端。 實施種糧一體化, 打造農業生態圈,並不斷 創新企業人才培養模式。

據了解,荃銀高科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荃銀高科國際合作班」,培養國際人才助力海外市場業務;與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作物遺傳與育種「專業碩士」定向培養合作模式;與上海中科院植物分子卓越技術中心成立「荃銀創新人才」獎學金;與安徽農業大學創新「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模式。

「除校企合作外,可以開展校企聯合培養。 荃銀高科參加中國中化集團領導開展的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計畫,推薦核心優秀員工到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攻讀博士學位。」張琴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任何合作的前提都是基於互惠互利,也只有能促進合作方發展的合作才具有永續性。方玉建議, 企業要做好自身科研隊伍和平台的建設。 並進一步完善科企合作的制度,如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入股兼職,並從制度上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後顧之憂。

哈爾濱市益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媚建議, 要開放種質資源共享與充分利用,積極帶動中國中小種業企業創新發展。 「應當鼓勵和支持中國的種企開拓國際市場,不僅要在國內進行技術創新,更要在國際上展現競爭力。可以考慮透過國際合作計畫、參與國際種子展會等方式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重大任務局種子創新處處長郭剛剛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

哈爾濱市益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媚

展現創造精神的 價值堅守者

「沒有突破性種質資源創新作親本就難以有突破性品種的育成。」 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書記、所長,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王勤南說。

以重要的糖料和能源物質甘蔗為例,品種改良及新品種推廣對甘蔗產業貢獻率達60%以上。王勤南介紹,近年來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圍繞種質資源基因挖掘和雜交育種等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為中國食糖安全提供戰略性保障。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核心是創新,關鍵在品種。 「隨著企業逐步成為品種審定及推廣的主要單位,品種培育呈現高產、優質、綠色趨勢。」 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輝表示,粳稻發展呈現商業化育種程度越來越高,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結合快速發展,北方粳稻產量水平有望突破1000公斤/畝以上水平。

「從市場角度看,一個表現出色的品種,除了育種環節讓品種本身優勢特點明顯外,還必須搭載良好的繁育制種方案,再透過優秀的推廣模式, 才能轉化為種業市場的新質生產力。 」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濤表示。

企業是種業振興的主體,開展企業扶優行動,發揮企業在種業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是實作種業振興的關鍵一招。

據了解,2022年全國實際開展經營活動且納入農作物種業統計的持有效種子生產經營授權證的企業有8100多家,實作種子銷售收入1062億元。中國種業企業數量較多種,且以中小企業為主體。

「大、中、小企業滿足著市場不同的需求,中小企業要找到並行掘自身優勢。」 北京大京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寧表示,隨著實質性衍生品種的引入和基因改造的試行推廣,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丁寧表示,企業發展要堅定自身優勢和特色,將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相結合,以品質為考量,培育創新性品種和差異化品種。 「科企合作要加強,但應借力發展,減少重復而無意義的科研投入。」

「搶抓種業振興機遇,拼出更加美好明天。」江蘇明天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嚴輝民分享, 種業企業發展,要落實和踐行好三個「搶」和三個「拼」, 即一搶先企業規劃布局,二搶占科研育種高地,三搶奪種業發展市場。一拼企業綜合實力,二拼團隊的執行力,三拼員工精神和意誌。

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偉大的時代,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作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劉春明介紹,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與中國種子協會聯合舉辦 北京大學種業青年領軍人才研修班(首批) ,旨在為國家培育高素質的種業企業家,增強企業家預判能力、決策能力和統籌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劉春明

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書記、所長,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王勤南

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輝

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濤

北京大京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寧

江蘇明天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嚴輝民

圓桌論壇環節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創種科技CEO劉石主持本次專題報告會(下午)


作者丨陳迎

攝影丨吳秒衡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KNOW 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