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叫棍:舊時闖關東放山挖參人所用的莫耳斯程式碼,事關生死的麻達山

2024-02-22科學

都說野參是個寶,放山需要命來找。

堆堆白骨拋山間,活人不如一根草。

以上是流傳於舊時闖關東放山挖參人群體的順口溜,其中可見放山挖參的艱險。

在「歷史百科雜談」之前釋出的 【舊時關東挖參人:一根索撥羅棍,有的暴富還鄉,有的化身冬狗子】 一文當中,已經針對挖參人的命運糾結以及生涯艱苦進行了描述,有些意猶未盡。

在本文當中,特地針對「叫棍」的用法做出具體闡釋,以饗讀者老爺。

01

舊時放山挖參在進山的時候,必然會隨身攜帶一根長約一米半的硬木棍,以鐵梨木為最佳,赤榆次之。這根 硬木棍即「索撥羅棍」,也稱「索寶棍」。

其中的「索」,意思是對大山的索取;而「撥」自然就是「撥開野草」,以便發現野山參的莖葉。

而在遇到豺狼蟲蛇的時候,還可以用於自衛,甚至必要的時候可在棍頭的卡口上安裝柴刀,分分鐘化身為長柄武器。

所以,「索撥羅棍」既是生產工具,也是自衛武器。

但「索撥羅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用途——資訊傳遞與彼此聯絡。

放山挖參人一般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五、七人結為團伙(必須是單數,不能是雙數,寓意「去單回雙」,即出山的時候帶出大棒槌),領頭人稱「把頭」,其他分別是裏棍、外棍(左右兩翼處在最邊上的,所以也稱「邊棍」)。

把頭擁有絕對的權威,不但要會觀山景(據說可以借此推測環境是否生長野山參),同時還要懂得擡參技巧、山規忌諱、解夢占卦等。

在放山的時候,以把頭為中心,彼此之間相隔二十米左右,一字排開,如同撒網一般尋找野山參,所以這種行為稱「排棍」。

放山地點都是深山密林,所以雖然間隔只有二十米,但彼此之間卻無法看到身影,如需聯絡的時候,正常說話聲音根本聽不到,因為粗大茂密的樹木會阻隔聲音傳遞。簡單的文字形容,可能無法體會到深山密林的真實狀況,在此以【寬城隨筆】的描述為例:

「森林,滿語為窩集,吉林全省有窩集四十八,大者恒千裏,小者亦有百十裏,參天蔽日,人跡罕至。果松、紅松、香柏、黃杉、榆木、紫松等碩大之材,枝柯斜結,障壁天日……」

而如果高聲喊話,一個是太費力氣,另一個也容易招來野獸。

此外,放山挖參人都比較迷信,認為隨便說話可能會冒犯山廷,甚至他們對於動植物都有一整套代稱。

而在放山挖參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彼此之間進行聯系,於是「叫棍」應運而生——即使用「索撥羅棍」敲擊樹幹,可以發出穿透力極強的聲音,在密林當中能夠傳出上千米的距離。

02

正常情況下,放山挖參人會時間隔半袋煙的功夫敲擊一下,很輕,這是報告平安,被稱為「平安棍」,可以掌握彼此之間的位置,但這並不屬於「叫棍」。

真正的「叫棍」是一種特殊的聯絡語言,具有輕重、長短、數量、節奏等方面的講究,是有敲擊技巧與方法的。

通常「叫棍」是由「把頭」發起,以詢問團伙中其他人的動向。

如果是找外棍,則是快速敲擊三下:

梆梆梆!

然後再重復一遍:梆梆梆!

外棍的回應是慢敲三下:

梆——梆——梆!

再重復一遍:梆——梆——梆!

而如果是找裏棍,則是快速敲擊兩下:

梆梆!

然後再重復一遍:梆梆!

裏棍的回應是接連敲擊六下:

梆梆梆梆梆梆!

再重復一遍:梆梆梆梆梆梆!

外棍離得遠,很容易走散,所以聯系更頻繁,在「叫棍」節奏上是慢且短,而裏棍離得近,自然是可以快且長。

即「把頭快敲叫裏棍,把頭慢敲叫外棍」。

在有人發現野山參時候,則高喊「棒槌」,這時候如果把頭聽到了,則集合眾人,發出的「叫棍」是連綿持續,且節奏歡快的: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如果把頭沒聽到,則由發現者負責「叫棍」,在節奏與方法上與把頭相同。

在一天放山即將結束的時候,把頭需要集合眾人共同尋找宿營地,這時候「叫棍」也是連綿持續,但節奏較慢的: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03

如果「裏棍」、「外棍」遇到了危險,或者是不小心受傷,則會發出「叫棍」:梆梆梆——梆——梆梆梆!

這時候其他人需立即向其靠攏,做好戰鬥準備。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的「叫棍」也是由裏棍或者是邊棍發出,這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

因為,一旦裏棍或者是邊棍「叫棍」,那肯定是「麻達山」了。

麻達山,即在山林當中迷路,找不到團伙中的其他人,需要發出求助,這種「叫棍」也稱「麻達山棍」或者是「打點棍」,其節奏很慢,但是力度很重:梆梆——梆梆!

不停重復。

這時候需要把頭進行回應,即「接棍」,節奏是大三點,力度大:梆!梆!梆!

意思是:在這裏,向我靠攏!

求助者在聽到之後,馬上對聲音方向靠攏,並回應以:梆梆——梆梆!

把頭聽到之後,則繼續「叫棍」:梆梆!梆!

一直到聚攏起來團伙為止。

但是,深山密林當中地形復雜,在進入盆地時可能麻達山的可以將「叫棍」的聲音傳出去,但是把頭回應的「接棍」聲卻傳不過來。

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這就是挖參人聞之色變的「幹飯盆」,當時有句話: 「為人不能喪良心,不然準進幹飯盆 」。

這種「幹飯盆」是深山密林當中的小型盆地,其中草木茂盛,密不透風,在裏面很容易迷失方向。

有過深山密林穿行經驗的能夠知道,有時候一旦在山林裏迷路,即使是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卻根本走出不去。

最終折騰無數次之後,只能發出:梆——梆——梆……

這代表的是「絕棍」,外面的同伴幹著急,卻沒有任何辦法,眼看著同伴葬身於大山當中。

04

透過「叫棍」可以知道,放山挖參真的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所以放山挖參人大部份都十分迷信,在深山密林當中,他們所能夠依靠的就是手中的「索撥羅棍」。

在晚上時候,眾人會聚攏起來宿營,搭起來一個簡易的土窩棚,並點起一堆堆旺盛的篝火。

篝火必須是由把頭引燃,不準隨意往火裏扔東西,更不準對著篝火說不吉利的話。

而眾人的「索撥羅棍」則是在睡覺的時候插在土窩棚前面,認為這樣就可以借助「索撥羅棍」來獲得山廷爺、老把頭神的護佑。

可見,「索撥羅棍」已經被賦予了一種神性。

而使用「索撥羅棍」進行「叫棍」,其實也是具有舊時關東薩滿文化的色彩。

在薩滿請神(俗稱「跳大神」)唱詞(即二人轉中的「神調」),有 「無事不敲文王鼓,有事才動武王鞭」 ,大神、二神所用的武王鞭與文王鼓,在敲擊節奏與輕重上都象征著多種意思。

大概放山挖參人手中的「索撥羅棍」,就代表了請神所用的「武王鞭」。

05

在本文當中所列出的「叫棍」方式,只是其中的小部份,其他大部份已經失傳——就如同放山挖參人一樣,消逝在了歷史的河流之中。

這其實是好事。

當年闖關東而來的放山挖參人,但凡有可供養家糊口的職業選擇,沒人會冒著巨大的風險進入莽莽長白山林。

在今天,即使是當一個把大門的老保安,也足以飽食一日三餐——這,就是時代發展過程中,普通人所能夠享受到的紅利……

參考文獻:

[1]吳樵:【寬城隨筆】,錫成公司代印,1976.

[2]曹保明:【闖關東人】,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