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引領人工智慧快速健康發展
陰和俊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人工智慧是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最佳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驅動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事關中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一系列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人工智慧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科技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工智慧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規劃】任務部署,經過不懈努力,中國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能力實作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體系化部署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
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科技部加強前瞻謀劃和系統部署,強化重大科技任務超前布局,匯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中國人工智慧發展。
建立協同聯動的人工智慧工作推進體系。
牽頭成立由15個部門組成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組建由戰略咨詢委員會、治理專業委員會、倫理專家分委會等緊密配合的決策咨詢體系,建立以人工智慧重大計畫為核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為支撐的人工智慧計畫群,構建起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有機聯動的創新基地平台體系。不斷加強與各部門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推廣套用、人才教育培養、安全風險防範等方面的工作協同,圍繞政策制定、產業培育、標準建設等形成有效工作合力,一體化構建人工智慧發展良好政策環境。深化央地工作聯動,指導和引導地方加大人工智慧發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釋出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條例和具體措施,為人工智慧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強化人工智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持續加強前瞻系統性布局,全鏈條部署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重大攻關任務。實施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計畫,圍繞大數據智慧、跨媒體智慧、群體智慧等方向持續開展攻關,聚焦大模型、賽局智慧等前沿方向實施一批旗艦研發計畫。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實施智慧傳感器、智慧機器人、智慧農機裝備、儲能與智慧電網、智慧交通裝備技術等重點專項,推進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人工智慧一級程式碼計畫,加大對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
加強人工智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組建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布局人工智慧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人工智慧重大科學難題和底層關鍵技術持續攻關。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開展人工智慧戰略性和前瞻性基礎研究。充分發揮一流大學基礎研究深厚、人工智慧相關學科豐富的優勢,開展學科交叉和人才培養。支持人工智慧領軍企業牽頭承擔重大科技任務,攻克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協同發展。
加快人工智慧場景創新和示範套用。
以人工智慧重大套用場景創新牽引帶動技術叠代創新和示範套用,202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場景創新 以人工智慧高水平套用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探索場景驅動的人工智慧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各地方積極響應,圍繞智慧農場、智慧礦山、智慧工廠、智慧供應鏈等建設近千個套用場景。布局建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鼓勵和支持開展技術示範、政策試點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開拓特色發展模式。依托人工智慧優勢企業建設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促進自動駕駛、醫療影像、智慧網路等領域開放創新,帶動行業智慧化水平提升。
紮實推進人工智慧倫理治理工作。
堅持人工智慧發展與治理並重,建立健全倫理治理體系,確保人工智慧在安全軌域上實作快速有序健康發展。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加強對人工智慧倫理治理的政策引導。2023年9月,科技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明確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活動的倫理審查要求。推動釋出人工智慧治理原則、倫理規範等,提出規範人工智慧研發與套用的基本準則。有序推進人工智慧立法工作,人工智慧法草案已被列入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積極拓展人工智慧國際合作。
全方位、多層次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人工智慧技術造福人類。參加英國全球人工智慧安全峰會,向世界宣介中國提出的【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主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釋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提出深化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全球科技合作。舉辦中國—東協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釋出【面向東協的人工智慧發展合作倡議】。推薦專家參加聯合國等多邊機構人工智慧專項工作,積極貢獻中國智慧。舉辦中法人工智慧研討會,召開中英科技合作聯委會,將人工智慧納入雙邊優先合作領域。搭建高端人工智慧合作平台,支持舉辦北京中關村論壇、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等主場活動。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各部門、各地方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賦能經濟社會效應不斷釋放,引領產業發展向縱深邁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系能力和發展生態正在加速形成,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綜合實力邁上新的台階。
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人工智慧科研產出能力大幅提升,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長期位居全球首位,頂級會議論文產出不斷逼近美國,專利申請量占全球50%以上。在人工智慧理論、演算法、框架、芯片等領域構建起體系化研發能力,類腦智慧、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語音辨識、影像辨識、視訊分析、文本分析等關鍵技術世界領先,「文心一言」「悟道3.0」「盤古」等大型預訓練模型的參數規模和綜合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GR-1」「CyberOne(鐵大)」人形機器人等新智慧形態加速湧現,「飛槳(PaddlePaddle)」「昇思(MindSpore)」等國產開發框架使用者規模不斷擴大,「昇騰」「昆侖芯」等人工智慧芯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中國研究團隊設計制造的矽光人工智慧芯片。
科技引領產業形成新經濟增長點。
科技創新持續突破帶動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實作跨越式發展,產業規模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在全球占比逐年提高。人工智慧企業呈量質雙升態勢,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總數位居全球第二位,在智慧視覺、智慧語音、智慧決策、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初步具備支撐產業快速發展的能力。優秀人工智慧創業企業加速崛起,在2023年全球291家人工智慧領域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以108家位列第二。人工智慧全方位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無人值守工廠、柔性數位生產線等智慧化生產模式和工具不斷湧現,工業生產向智慧化加快轉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智慧產品和服務廣泛套用,CT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智慧消殺機器人等在新冠疫情防控救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農用無人機等智慧技術助力農業提質增收,智慧農場、智慧畜牧、智慧漁場等農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智慧辨識、自學習分析等技術在警務司法、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成功套用,社會治理智慧化水平顯著提升。
自主研發的智慧手術機器人亮相2023年中國(北京)服務貿易交易會。
各具特色的人工智慧創新高地加速形成。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中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戰略性區域,三大區域的人工智慧企業占全國80%以上,集聚全國60%以上的人工智慧人才,形成了放射線全國較為完備的人工智慧產業鏈。培育形成深圳、杭州、武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人工智慧創新高地。深圳依托電子資訊領域優勢,強化醫療制造、自動駕駛等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人工智慧算力和大數據智慧創新高地;杭州著力建設之江實驗室等高能階創新平台,布局腦機智慧等產業,舉辦「智慧亞運」,建設「未來工廠」,打造「數智杭州」新名片;武漢全力打造人工智慧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重點推進智慧網聯汽車、網路安全發展,推動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建設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
人工智慧創新生態體系更加完善。
一批人工智慧領域專業化創新平台、眾創空間快速發展,構建起支持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孵化網路。社會資本對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研發和初創企業的投資力度逐年加大,為人工智慧創業開辟更多融資渠道,人工智慧風險投資大幅增加,占全球比重從2013年的不到5%增長至2022年的25%,躍居世界第二。基於國產軟硬體的加速庫、算子庫、工具鏈等逐步豐富完善,涵蓋硬體、軟體、演算法、模型和套用的開源開放體系正在形成。國際化科研環境日趨完備,學術交流與合作愈發緊密,對全球頭部人工智慧企業和創新資源的吸重力不斷增強。法律法規和倫理治理規範逐步完善,有利於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和健康發展的環境加快構建。
多層次人工智慧人才隊伍持續壯大。
中國人工智慧學者數量由2018年的22467位增至2022年的44983位,年均增長率為19.02%,在全球的占比由2013年的24.36%增至2022年的31.33%。人工智慧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愈加完善,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有498所高校設定人工智慧本科專業、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專業,一批高校新增人工智慧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和「人工智慧+X」復合專業,近幾年培養人工智慧碩士生上萬名。人才吸重力不斷增強,一批國際頂尖人工智慧學者和高水平團隊回國發展。
人工智慧發展取得的成效,歸功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引領,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歸功於各部門、各地方和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歸功於全國上下搶抓人工智慧發展機遇的堅定信心和昂揚奮進。
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搶占人工智慧發展制高點
當前,全球人工智慧進入新一輪技術爆發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語言預訓練大模型的突破,探索了一條通用人工智慧發展的可行之路,成為人工智慧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人工智慧技術持續叠代升級,多條並列技術路線快速發展,能夠自主學習並與真實世界即時互動的具身智慧、大規模多智慧體協作的群體智慧、腦機雙向互動增強的人機混合增強智慧等新智慧形態不斷湧現,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構建更大規模、更加復雜和通用的智慧系統。人工智慧帶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革命式升級換代,將重塑重構發展模式和分工體系,在為新型工業化註入強大動能的同時,將以顛覆性、擴散性、滲透性方式形成若幹未來產業。人工智慧成為國家整體競爭力重構的最大變量和全球大國賽局新焦點,美西方國家對人工智慧技術、產業、治理等持續發力,圍繞人工智慧全球主導權的競爭空前激烈。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科技部將在中央科技委領導下,堅持科技引領、套用驅動的人工智慧發展導向,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強化研發部署、統籌政策設計、擴大套用示範、營造生態系、促進開放合作,積極應對美西方封鎖打壓,在底層演算法、芯片算力、數據品質等薄弱環節加速趕超,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一是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作系統能力提升。
聚焦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目標,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關鍵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最佳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整體設計、系統部署和工程化組織實施,加強與各部門各地方在人工智慧任務布局、發展政策等方面銜接與協同,匯聚全社會力量,提升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二是以技術叠代和賦能套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通用人工智慧模型創新和領域垂直大模型套用叠代演進,布局類腦智慧、量子智慧、人工智慧賦能基礎科學研究等前沿領域,推動重大成果轉化套用,促進人工智慧深度賦能產業變革升級,大力培育未來產業,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形成。
三是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融合構建創新生態。
強化人工智慧全鏈條系統布局,實作創新鏈和產業鏈同向發力,透過技術賦能提升系統賦能,加大資金支持和最佳化配置,加強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關鍵點帶動,實作資金鏈、人才鏈與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配合、形成合力,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慧創新生態。
四是以發展是最大安全的理念健全治理體系。
以發展為目標導向,堅持包容審慎治理,避免因治理不當而抑制創新。秉持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透過完善倫理規範、安全與標準體系和治理規則,增強政策透明性,為技術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更明確、穩定的規則導向,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合作,促進人工智慧更快更好發展。
來源:【中國網信】2024年第3期